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真情為百姓抒寫 衷心為時代放歌

  • 發佈時間:2014-11-21 05:59: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真情,就會用心觸碰人間冷暖,無論那裏是瞬間是永恒,也要弘揚正義,鞭撻醜惡;

  有這樣一群人:只要有新聞,就會拔腿就走奔赴現場,無論那裏是城市是鄉村,也要深入一線,戮力前行。

  中央電視臺記者陳琴、湖北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簡然、湖南今日女報記者譚裏和、廈門衛視記者林懿琳是全國新聞戰線“好記者講好故事”十佳選手中的四位,他們用親歷、親見、親聞、親為的好故事,充分展示了當代記者愛崗敬業和崇德向善的時代風貌。

  紮根雪域 情係西藏

  十幾年的採訪足跡,讓她走出了另一條天路。她常説,生命總有另一扇門打開,好記者就是那開門的人。做對社會有用的新聞,是她和同事們的理想。她叫陳琴,中央電視台西藏站站長。

  2010年7月,陳琴來到西藏。四年多來,她帶著同事們踏冰臥雪,走近西藏的山山水水,到很多當地人都難以抵達的地方去採訪。

  “一定要做有用的新聞,把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把百姓的疾苦和困難報道出來,形成推動力。”她説,特別希望全社會都來尊重記者這個神聖的職業。

  關愛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孩子、為盲童四處奔走……通過陳琴和央視新聞中心很多同事們的共同推動,更多西藏孩子的命運得到改變。

  用愛聆聽 蕩滌心靈

  1993年8月1日,湖北開辦了一檔廣播節目,從那天起,湖北的夜空中回蕩著普通人的聲音,只要你打電話到湖北人民廣播電臺,就有人關注你的命運。她叫簡然,湖北人民廣播電臺首席主持人。

  簡然21年堅守夜間談話節目《今夜不寂寞》,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實現了由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向社會公共事務建設者的觀念跨越和角色轉型。

  簡然常説:“既然選了廣播這條路,就註定為了更多的人而承受個人感情的煎熬與辜負,承受長年的堅守與寂寞。但路是自己選的,所以要走好路。”。

  21年,7000多個夜晚,簡然一邊聽著故事,不知不覺中也成為故事中的人物,成為影響故事發生、發展的人。

  “不做旁觀者,我是建設者!”2014年,湖北廣播電視臺“簡然愛基金”宣告成立,開始了幫助更多人實現夢想的新旅程。

  堅韌不屈 躬行大地

  他沒有因為從小的殘疾停下前行的腳步,他用堅韌不屈的意志改變著自己的命運。一篇報道讓他得到幫助,棄醫從文接力新聞工作。他叫譚裏和,湖南今日女報首席記者。

  譚裏和經常被問這樣一個問題:“你這樣的一個身體情況,怎麼當記者?怎麼跑新聞?”

  “很多人總會認為有視力障礙就只能去學按摩,但好的新聞不只是靠腿跑出來的,更是用心寫出來的。”譚裏和每次都這樣回答。

  在譚裏和家裏陽臺上擺著29根被撐壞的拐杖,這些拐杖伴隨譚裏和走遍了三湘四水,也撐起了他的新聞理想。湖南122個縣市區中,譚裏和只有3個縣沒有去過,其他的縣市區他全部拄著拐杖跑到了。

  譚裏和説,許多人都説,記者是一門吃青春飯的職業,但只要記者堅持紮根基層、親近百姓,他的青春就永遠不會褪色。

  雲水相隔 兩岸情深

  曾幾何時,一個福建女孩從小就對寶島台灣有著夢一般的遐想。長大後,她用親歷故事喚起了那灣淺淺的鄉愁,她用內心揚起了兩岸同一把有溫度的泥土……她叫林懿琳,廈門衛視新聞部記者。

  自2001年2月,台灣方面開放首批大陸記者駐點採訪後,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台灣工作、生活,林懿琳就是其中一員。

  從曾經隔絕半個多世紀的海峽,如今實現通航、通郵、通商……林懿琳總是不禁感嘆:“我們是幸運的,趕上了這樣一個兩岸春暖花開的好時候”。

  從最初的陌生和忐忑到如今的“台灣通”,林懿琳説:“與其説我們是在台灣採訪,倒不如説是在那兒嘗試著像當地人一樣生活、思考和交流。”

  兩岸,僅僅咫尺相望,又好像雲水相隔。這一灣海峽的溫度、尺度和跨度,林懿琳將繼續用心去體味和丈量。

  文/新華社記者 孫鐵翔

  (新華社北京11月20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