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常州大學:科研改革服務行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1-20 09:29:5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2014年江蘇省級前瞻性研究專項資金(第三批)公佈,常州大學共有33個項目獲得資助,資助金額共計720萬元。在江蘇省高校中,常州大學的立項率為84.6%,位居第一位;立項數位居第二位。

  作為一所地方大學,常州大學的科研能在高校林立的江蘇形成優勢,絕非偶然。常州大學校長浦玉忠告訴記者,多年來,常州大學立足地方、服務行業,跨越與經濟社會發展接壤的“圍墻”,搭建多層次的産學研合作平臺、培育産學研項目,“産學研合作”已成為學校突出的辦學特色。

  把産學研做實、做深、做活

  2011年10月,首期投資800萬元的聯想控股精細化學品研發中心正式進駐常州大學。與以往層次的校企合作不同,此次聯想控股的研發人員直接進駐常州大學,在煤化工等領域聯手高校開展深度研發。

  “一方面,研究院招募的研發人員就在學校上班,這些高品質人才能夠推動學校的科研建設。另一方面,學校石油化工的老師、研究生可以一起參與科研,聯想的企業文化、管理還能滲透到學校。”浦玉忠説。

  常大人深知,只有把産學研做實、做深、做活,才能避免合作中的“門診”現象,建立有機、長效的聯繫機制。爭高級別項目、出高水準成果、築高層次平臺,努力將産學研特色轉化為學科和科研優勢,是常州大學産學研的工作思路。“學校制定了嚴密的科研管理考核體系,量化考核指標,給予相應的獎勵。在科研選題、項目申報等方面建立經常性溝通的互動協作機制,形成倍增效應。”史國棟介紹説。

  圍繞國家轉型升級要求,常州大學正不斷加強新能源新材料和綠色化工等方面的産學研合作,為新興産業提供支撐。比如與常州中英科技合作的“超頻微波項目”、與常州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合作的“迴圈經濟”項目等。

  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把研究中心直接設在校內;在新疆克拉瑪依建立技術轉移中心,將常州大學的科研成果轉移到西部,全面深入地服務石油石化行業、服務西部大開發……近年來,常州大學産學研動作不斷,在提升專業建設、科研水準的同時,也讓常大實現首個博士點的夢想。

  “有效科研”提升核心競爭力

  中國受理髮明專利申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垃圾”專利數量龐大成為一大隱憂。對此,常州大學有針對性地倡導“有效科研”,提高學校的核心競爭力。

  什麼是有效科研?浦玉忠提出,“首先,科研一定要對學科建設有幫助,圍繞學校建設,出高水準的文章、獲高水準的獎。第二,科研一定要反哺教學,推動人才的培養。第三,科研要對自身發展有幫助;最後,科研要對社會進步、企業發展有幫助,要老百姓受歡迎。只要符合這一類的其中一種就是有效科研。”

  “以前,教授悶頭在學校搞研究,但不管這個研究是否對社會有沒有用。”浦玉忠表示,當下,“成果轉化”是高校科研的一個阻礙,但如果科研是社會需要的,就不需要成果轉化了。“例如酒後駕車的便捷檢測儀器,不用轉化,就會有很多企業來找你生産。”

  推動“有效科研”的實施,常州大學還專門制定了《科研業績考核與獎勵辦法》。所有的科研項目均按項目級別系數和類別系數折算為科研業績分給予獎勵,並提供相關管理單位科研專項經費。科研業績獎勵分年度兌現,中期檢查不合格或結題驗收不合格的項目,停發、扣發當年度或結題後應兌現的業績獎勵。同樣一篇論文,助教發,能記業績分;教授發,可能一分都沒有。

  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導向、以人的需求為導向,常州大學的科研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腳踏實地。孫江濤教授研發的“抗癌新藥硼替佐米”合成技術,與常州亞邦藥業集團對接,進行了發明專利獨佔許可權的轉讓;成立7個新的文科科研機構,向“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産學研特色的地方領先大學”目標邁進。

  紮根地方,賦予産學研持久競爭力

  5月18日,第九屆中國常州先進製造技術成果展示洽談會開幕。洽談會上,常州大學材料學院陶國良教授與常州市龍騰太陽能熱電設備有限公司簽約,讓“聚光太陽能熱發電高溫真空集熱管生産工藝技術研發”實現了成功轉化,打破了國外對槽式聚光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壟斷。

  “幾乎所有院校都在做産學研,而且名牌高校佔有絕大部分資金、設備等。常州大學要在競爭中突圍,必須進一步紮根常州乃至江蘇大地。”史國棟告訴記者,學校啟動了“産學研111工程”,選派100名素質好、業務精的博士、教授到鄉鎮、企業挂職;建立100家産學研合作基地;培育10家特大型企業為長期緊密合作夥伴。

  截至目前,常州大學已與20多個市、縣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與1200多家企業洽談並實施了産學研合作項目,先後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16個産學研合作基地。

  依託這些基地,常州大學與江蘇卡特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在全國建立了12個收購點,每年可控“地溝油”並轉化生産近30萬噸;陳新教授研發的“生物資訊素技術”項目在常州順利投産,該産品可使果樹、蔬菜的農藥使用量降低50%—80%。

  (許學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