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東莞可選擇發展中試産業

  • 發佈時間:2014-11-19 05:31:30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産業智囊

  東莞重視3D列印機器人産業的發展、應用、推廣。東莞今年連續發出兩個文件,提出大力培育運動控制與高端裝備企業群、工業與服務機器人企業群和高端消費産品企業群。同時,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及了“3D列印”産業,並被視作東莞轉型升級的重要指向標。然而,這些戰略新興産業化道路並不平坦,關鍵材料供應和核心技術研發是目前制約産業推廣的“攔路虎”。在製造業中,推廣3D列印和機器人尚需時日。

  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東莞積極推進轉型升級,但不斷暴露出高端人才匱乏,核心技術掣肘,産業層次低,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等窘境。

  “東莞往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到底要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路子”,也是業界的熱門話題。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捷認為,東莞製造業要想往産業鏈上端遷移,不要只是鎖定在高新技術研發環節,應對産業鏈的兩端更加細分化,展開有序延伸。張捷提出,東莞可以關注高科技成果面試前的中間試驗階段,並將其發展成中試産業。因為産業鏈左端的中試産業,需要製造業基礎。東莞製造業基礎雄厚,高級技工眾多,最適合發展由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為商品的中試階段的産業化活動。

  加工貿易陷“模組化陷阱”

  1978年,東莞引進中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從此,“三來一補”的發展模式,使東莞成為全國改革開放的典型地區之一,揭開了廣東乃至全國的波瀾壯闊的製造業發展大潮。

  太平手袋廠這一星星之火,形成東莞加工貿易的燎原之勢。加工貿易成為日後東莞經濟發展的根基,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在東莞積極謀求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成為重大壓力。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東莞“滿天星斗,不見明月”的産業格局暴露出産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等軟肋,2008年到2011年,東莞超千萬美元項目330宗,比廣州少355宗,比深圳少269宗。東莞企業總戶數約50萬戶,比深圳多出了19萬戶,然而超百億元的大企業僅有1家。

  眾所週知,東莞已形成以加工貿易和製造業為基礎的産業格局。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前院長、廣東省政府決策諮詢顧問專家委員會委員張捷提出,凡是以製造業立市的地區,都普遍出現了“模組整合現象”。也就是説,在當初發展的時候,模組化的供應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使得細分化的産業分工能夠低成本地展開,進而推動經濟發展。但是到了轉型階段,模組化副作用顯現,即低端鎖定。東莞的既有産業很容易鎖定在産業鏈分工的價值鏈低端的位置。這是因為30多年來,價值鏈分工把不同模組的産品分成不同的生産環節,東莞主要做週邊零部件生産和加工組裝。

  東莞專心做好這一模組,但是研發設計、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生産,品牌、行銷等模組都掌握在跨國公司和高端供應商手裏,而其他的産業環節,都有標準化界面和系統化的供應鏈管理,也輪不到東莞涉足。

  “在這種模組化分工模式下,各環節之間的技術溢出和知識交流很少,加工貿易企業只能在子模組內部進行一定的工藝創新以提高生産效率和降低成本。”張捷説,由於上下游環節的技術交流較少,東莞加工貿易企業也沒有機會接觸終端市場,若想開展延伸創新,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面臨巨大困難。由此陷入“模組化陷阱”,難以實現轉型升級。

  細分産業鏈上端,可做中試産業

  近年來,東莞不斷出臺一系列新政策及創新舉措,如打造創新型經濟,推進科技、金融與産業三融合,統籌水鄉發展,力推傳統優勢産業轉型升級等,給繼續前進的東莞經濟體注入奮發向上的氣息。

  “東莞轉型到底要走一條什麼樣的發展路子”,也是業界的熱門話題。是以重大項目的進駐,達到提升産業規格、聚集各路人才的目的,還是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先鋒,讓新興經濟和傳統産業共同提升,互相促進?

  “東莞産業的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不可面面俱到,貪大求全。”張捷説,東莞要從製造向研發設計環節攀升,但其實研發也是一個大領域,包含很多環節,實際上也可以細分的。東莞如果所有的研發環節都要做,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研發主要靠高端人才,東莞缺乏高端人才。東莞夾在廣州和深圳兩個大城市中間,想要吸引高端人才也是比較難的事情。但是東莞不做原始創新,不等於完全不能做研發。張捷以蘋果手機舉例,蘋果的原始創新是先要做手機的概念設計,設計完再做工業設計。工業設計之後還要進行分解,一部分人做軟體設計,另一部分人做硬體設計,此外還可以細分很多産業鏈。

  最後,産品研發成功,要進行商品化,這就需要中試。“不是説産品一研發成功了就可以産業化或商品化的。”張捷説,也許做出來卻由於技術問題或者成本控制不下來而不能産業化或商品化。在世界工業史上有很多很好的成果,一些原始創新的專利,最後沒有變成商品化的産品,一部分是因為過不了中試這一關。

  中試,對很多加工貿易企業來説可能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但對高新技術企業來説,卻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詞。所謂中試,就是既要能達到研發設計的目標參數,同時又要高品質低成本地把産品製造出來。也就是説,在産品推向市場之前,需要大量的試驗,生産應該怎麼組織,零部件結構應該怎麼配置,應該採用哪種最合適的生産技術和流程,産業組織是怎麼安排的等一系列過程。

  “我們把它稱為中試,就是中間試驗的過程。”張捷説,中試也是一個很大的産業,目前,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在中試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並且取得了成績。

  對於東莞的産業轉型來説,東莞高層次研發設計人才短缺是不爭的事實。東莞立足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對産業鏈的兩端更加細分並展開有序延伸,顯得尤為迫切。

  沒有哪比東莞更適合發展中試産業

  30多年來,東莞很多企業都不需要從事微笑曲線的兩端。張捷認為,從嚴格意義來説,東莞的産業鏈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只處於産業鏈的一個環節,需要因此需要適度地跳出這種模組化的産業鏈分工。

  “沒有比東莞發展中試基地更適合的城市了。”張捷認為,因為東莞有龐大的製造業,如電子資訊、機械、五金模具等,也聚集了一批戰略新興産業,同時有著大批的高級技工。那麼,選擇一些現在還處於專利階段,還沒有進入商品化的技術或産品,比如3D列印、物聯網、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就可以找到突破。

  那麼,對於東莞來説,怎樣做中試?張捷認為,東莞如果承接中試這個“微笑曲線”左端的環節,實際上産業鏈左端延伸了一段環節,離著向上游的研發設計環節又邁進了一步,也跟下游的生産製造部分緊密相連。這十分切合東莞的實際情況。

  “中試階段一方面要有産業基礎,在東莞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産品或零配件,另一方面必須要有高級的技術工人,這些技工不是一般生産線上的組裝工,而是白領技術工人。這種條件是東莞所具備的。”目前,東莞已有産業園區正在嘗試佈局中試場地。張捷説,要發展中試産業,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深化“科技立市”的觀念,出臺系列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一方面,對微笑曲線的左端,即産業鏈的高端進一步細分化。

  張捷説,中試更加接近製造,東莞擁有優勢。東莞建立中試基地,使中試産業化,承接深圳、廣州乃至國外的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試外包,也是産業轉型升級。

  等把中試階段做好,就可以往設計方向走,設計完了繼續往原創方向走。因時而動,一步步地走,走穩了一環,再繼續下一環,不要動不動就來一個大跨越、大發展。“我們對轉型都存在誤區,轉型不一定代表科技水準高、經濟塊頭大,最重要的是觀念更新,開創一種新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張捷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