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科研項目用地打著創意園旗號建商場 涉嫌違規
- 發佈時間:2014-11-16 10:12: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珞瑜路,地處武漢市洪山區,近些年來,隨著地方政府商業開發腳步的加快,這裡大型購物中心林立:光谷廣場、群光廣場、大洋百貨、未來城購物中心……一個新的商圈已經形成。今年9月,珞瑜路商圈內,又注入了新血液——珞珈創意體驗城正式開業。
不過,從動工建設到正式開業,珞珈創意體驗城就一直沒有擺脫“違規”的指責。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創意體驗城所在的珞瑜路33號為武漢大學教育科研用地,但如今已經投入使用的裙樓部分卻儼然變成了商業用途。“商業”能否如此假“教育”之威?武漢大學和當地國土規劃部門如何回應?
不包括地下空間,整個體驗城11層高,被分門別類,比如一層是設計風尚、五層是運動體驗、八層是國際飲食、十層是影視文化……儘管,這樣的佈局聽上去與一般商場不太一樣,但是走進體驗城中,會發現,這裡與一般的商場並無兩樣,衣服、飾品、餐飲、娛樂一應俱全,同時,在體驗城的各個角落,還打上了“銀泰商場”的烙印,不少商戶告訴記者,這裡實際又叫“銀泰城”:
商戶:它有兩個名字,它是銀泰樓也叫這個名字,雙重姓名。
商戶:這裡是銀泰的分支,不過現在這個商場,主要就是創意城,其實都沒差別,他們説主辦是創意城搞的,所以把我們的名字又都改成創意城了。
不過,也有一些商戶對“銀泰”二字諱莫如深,一些派送優惠券的餐飲門店,特別把此前優惠券上把印好的地址,由“銀泰城”改為“珞珈創意體驗城”。一個商場,兩個名字,原因在於,“銀泰”蓋在了武漢大學的教育科研用地上。
2009年11月16號,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在其網站上公佈項目《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批前公示,珞珈創意園一期用地面積24923平方米,用地單位為武漢大學,用地性質為教育科研設計用地。然而,在公示發佈的四個月前,09年的7月份,武漢大學就已經與中國銀泰投資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産權屬於武漢大學,中國銀泰全額投資建設,合作期50年,項目面積30畝,建設前,中國銀泰向武漢大學一次性支付原址上舊房屋的拆遷補償款1億元,建成後,武漢大學使用物業2.5萬方,中國銀泰使用物業9.5萬方。”
2013年年初,武珞創意園正式對外進行招商和宣傳,讓外界意外的是,這個還有地方政府協調和參與的創意項目,竟變成購物中心,最初項目以“武漢銀泰城”對外招商,並寫明業態規劃以商業為主。有媒體報道,今年7月,大樓通過了規劃部門驗收,9月,“珞珈創意體驗城”或者更準確的説“銀泰城”開業,教育科研用地上違規建商場變成了既定事實,這引來了外界質疑:按照國家相關的土地政策,變更土地用途有嚴格的手續,但是,在接受中國之聲獨家專訪時,武漢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李霄鹍認為,這塊地的用途並沒有改變:
李霄鹍:整個創意大廈叫中部創意大廈,有裙樓和塔樓兩部分構成的,那麼目前進入公眾視野的可能是裙樓部分,大家覺得比較熱鬧、搶眼,但實際上塔樓部分裏面的我們正在加緊建設,將來塔樓部分將是面向所有中部地區所有大學生創業和就業的一個良好的基地和空間。
李霄鹍坦陳,武大在創意城的開發過程中有瑕疵:裙樓商業部分的提前投入使用,沖淡了“科研”概念:
記者:如果是把裙樓和塔樓一起不能説是開業……同時投入使用……
李霄鹍:那是最理想的,那是最理想的,但是現實當中和理想有一定差距。
記者:困難的點在哪兒?
李霄鹍:困難太多,進行一項改革的工作真的太不容易了,我們覺得我們是在進行一項有利於為廣大學子為他們今後的……畢竟這個社會發展的非常快,尤其在中部地區,大學生非常密集,幾千萬大學生在這裡,我們覺得武漢大學是有義務為他們創造這樣或者説帶頭來創造,我們希望將來市場環境更加友好,但是這個頭真的不容易帶,困難太多,真不是哪一方面的。
而回歸到利益層面,這種難處也許更多的由銀泰來承擔。“珞瑜路33號”為武漢大學所有的劃撥土地,法律規定此類土地未經批准不得擅自轉讓、出租和抵押,所以在開發時無法利用這塊土地向銀行申請抵押貸款,除了之前1億的拆遷款,銀泰又花費約7億的建樓資金,一位內部人士直接用“真金白銀”來形容這筆投入,面對巨大的資金壓力,商業部分必須提前開業。而從武大方面來説,土地、用樓、資金等各方面都沒有損失。
不過,在多位法律人士看來,即使是願景良好,但回歸到法律層面上,武大和銀泰的合作,依然越界。
北京市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岳屾山:國家對於土地使用是有明確規定的,規定是什麼用途只能做什麼用途,教育科研用地上面興建商場顯然是把科研用地用途變更為商業用途,這個時候它是要履行相關的變更手續的,如果沒有履行相關手續,國土部門是可以對它進行處理的。
在珞珈創意體驗城基礎建設完成之初,就有媒體向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提出採訪,希望了解職能部門對此事的態度,不過時至今日,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依然沒有拿出明確的方案,該局黨委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他們上次碰完頭之後,領導很重視,要求幾個部門分頭對他們手裏的情況進行核實,並且要求我們執法支隊再到現場去,談談相關情況,就是有很多部門參加,包括也要了解武大方面的情況。
事實上,記者梳理髮現,高校教育科研用地性質隨意變更,武漢大學並不是唯一一家,早在2012年,就有媒體爆料雲南兩所高校的用地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師稱,類似的問題在北京的一些高校中同樣存在。這其中,“資金”是部分原因,武漢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李霄鹍:
李霄鹍:因為目前來講,學校還是缺乏引導這種學生創業和就業的資金的。
記者:現在裙樓畢竟是一個商業的形式在裏面,有沒有可能未來為孵化器提供一定的資金的支援?
李霄鹍:這個肯定是……很多我們這個項目裏面這個資金引入的,以及支援學生的資金,大部分都是來源於項目本身。我們現在就是要探索……它不是用國家劃撥資金,而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社會效益來支援這些學生。這個肯定是一項改革的工作,所以武漢大學現在是在爭議聲中推進這項改革。
公開報道顯示,與武漢大學一街之隔的華中師範大學,在2011年也曾提出過,將學校北大門附近規劃中的“博雅大廈”的一到六層用於商業運作,以減少投資成本。除了資金,更重要的方面,在於如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進行商業開發,那麼不管是企業還是高校,都要通過招拍挂的程式,手續複雜、成本也更高,於是半商業半科研的合作,便成了最吃香的“模式”。武漢大學口中的“爭議聲中的探索”,究竟國土部門如何認定?中國之聲將繼續關注。(記者周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