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門道,航展凸顯大國“競”與“合”

  • 發佈時間:2014-11-10 20:10:1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關注·珠海航展)看門道,航展凸顯大國“競”與“合”

  

  11月10日拍攝的即將飛抵珠海航展中心的空客A380客機。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11月10日拍攝的飛抵珠海航展中心的空客A380客機。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新華網珠海11月10日電(記者王攀、賴雨晨、錢春弦)10日中午,一架帶著“熱烈慶祝第十屆珠海航展”字樣的“空中巨無霸”——空客A380客機降落在珠海機場的跑道之上。作為從1996年第一屆就積極參展的跨國航空航太業界巨頭,歐洲空中客車公司以這種“史無前例”的方式,向中國航空市場“致敬”。

  熱鬧背後是門道。來自珠海航展的諸多跡象顯示,作為既關乎國家安全又蘊藏巨大市場潛力的關鍵産業,航空航太領域的“全球角逐”日漸激烈。能否在全球既“競”又“合”的大潮中實現共贏和趕超,已經是中國航空航太産業的“必答問卷”。

  全球巨頭看航展:競逐中國市場依舊激烈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促進了中國航空業的發展,也為空客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們預測,未來10年內,中國國內航空市場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我們希望和中國的合作關係能翻開新的一頁。”在談及為什麼重視珠海航展時,空中客車中國公司總裁陳菊明這樣説。

  不親臨珠海航展,可能很難想像參展的國際巨頭之眾、市場競爭之激烈。

  儘管數量上少於美國的77家參展企業,但分別帶著47家公司和33家公司出席的俄羅斯國家展團和法國國家展團都比往屆“擴容增量”,而且通過大幅的廣告、國旗和匾額“力刷存在感”。

  儘管相對面積較小,但英國國家展團、加拿大國家展團今年重返了中國航展的舞臺;與之相對應的,還有“後起之秀”南韓,也登臺亮相,以期“打動”中國市場。

  作為航電業界翹楚,美國霍尼韋爾公司把自己的展位裝飾出了濃厚的“中國味”;灣流、達索、龐巴迪、德事隆等世界知名公務機展商以及行業領先企業則悉數亮相,在業界看來,中國市場的業績如何對其全球業務前景至關重要。

  吹獎鶉説吶力,琢磨的是自家的“一畝三分地”。出席珠海航展的多位國內航空業界專家向新華社記者表示,航空航太産業既體現一國綜合實力,又關乎未來國家安全,同時又是一個有著巨大市場潛力的産業,被諸多國家列為重要的國家性戰略産業加以推進、發展。

  

  參加中國航展的運-20大型運輸機(11月10日攝)。第十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簡稱“中國航展”)即將在珠海開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運-20大型運輸機、AC3X2直升機、“新舟”700新一代渦槳支線客機、殲-31等多款重要機型亮相。據了解,中航工業本次參展航空展品總數150多項,參展真機超過30架,為以有史以來最強陣容。 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中國製造”看航展:“價格公道”背後的趕超路

  10日上午,在談及為什麼將一款備受關注的新型戰機視為中國未來開拓國際軍貿市場“主打産品”時,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董事長林左鳴的一句“價格公道”,把在場的人都逗樂了。很多人覺得,這個詞説出了“中國製造”的那股勁道。

  “過去都是我們買別人的飛機,現在我們有這個技術、有這個實力,也該把飛機賣給別人了,而且中國的飛機一定物美價廉。”在展館裏,看著這架灰色的戰機模型,多位觀眾都發出了這樣的呼聲。

  從航展這面鏡子看,不論是航空還是航太産業,中國都取得了巨大進步,和往屆陳列的實物飛機往往屈指可數相比,本屆中航工業集團參展真機就超過30架,創歷史新高。

  除了令軍迷們望穿秋水的大型運輸機、“鶻鷹”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鬥機首次參展並作飛行表演外,另外兩款大飛機——全球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蛟龍”600模型、參與研製的C919大型客機機身模型也出現在展館內,讓觀眾見證了國産飛機正在從中小型飛機向大型飛機的歷史性跨越。

  航太領域也是一樣。在大家熟悉的“玉兔”月球車旁,人們專門鋪設了一片紅色的沙地,首次展出了中國的火星車模型,在“八隻腳”的登陸車和頭頂上的環繞器映襯下,“萌”態中帶出了英武氣。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楊保華則通報説,未來我國計劃發射的衛星多達120顆,而重點是還要建立起“長期、連續、穩定運作的和自主控制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

  然而,中國航空航太産業仍然處在趕超過程之中,也是不爭的事實。就在本屆航展上,人們還只能在展館裏看到國産大飛機C919的模型,而一墻之隔,就是已經在全球空運市場上風頭無二的“空中巨無霸”A380;同樣是面向未來和國際市場的新型戰機,雖然價格公道,可我國總體仍在研製階段,別國已經是全球頂級航展的常客,可以實現批量生産與出口……

  一面是成績,一面是差距,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開展國際合作,被視為重要的應對之道。出席大會的國家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航太局局長許達哲説,中國歡迎國際航空界參與寬體客機、大型客機、高端公務機等産品研製,也歡迎國際同行參與中國探月工程、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以及未來的深空探測等航太領域重大工程。

  普通百姓看航展:科技改變我們的生活

  我們為什麼關注航展?

  這個問題在專家眼裏,或許有不同的答案,但對於普通觀眾來説,“好看”“好玩”“新鮮”“有趣”,無疑是最多被提及的幾個形容詞。

  但在出席展會業內人士看來,無論是對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而言,還是對於普通公眾的日常生活來説,航展上那些“奇形怪狀”的飛行器和展品背後,蘊藏著無限豐富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就在本屆航展上,人們能看到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負責總設計的多星發射上面級,這一技術最多可一次性實現大於10顆衛星的發射,大大提高了現役火箭的發射能力。而出席航展的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建國就表示,開發低成本、高可靠固體運載器,形成多平臺機動快速響應空間能力,能更好滿足突發性自然災害事件的對地觀測等臨時性衛星發射服務需求。

  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觀眾更多出於興趣觀看航展的背後,也凸顯了當下我國通用航空産業發展仍既不充分、航空産業能量仍被嚴重束縛的窘迫現實。在本屆航展上,也有一些小飛機、通用飛機亮相並受到觀眾歡迎,但是否能迅速迎來真正的産業春天,還沒有人敢下結論。

  “去年我國通用飛機數量增長率達到24%,飛行小時數的增長率卻僅為8%。這説明購買了很多新飛機,卻沒派上用場,究其原因還是受制于空域管制、機場稀少、飛行員短缺的影響。航展證明,通用飛機可以飛得起來,可要飛得出去,還要付出更多努力。”北航通航産業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