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選擇婦幼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

  • 發佈時間:2014-11-10 02:31: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董小紅

  每年下鄉200多天,為彝族婦女建立孕産婦急救通道……作為大涼山腹地昭覺縣婦幼保健院院長,30年來,俄木阿呷的足跡遍佈大山深處,風雨無阻地奮鬥在婦幼保健工作最基層,為彝族婦女兒童健康撐起一片藍天。

  帶著“察爾瓦”下鄉

  “察爾瓦”是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也是俄木阿呷每次下鄉的必備品。山區人口分散,大多不通車,大山深處只能靠兩條腿,過山澗、攀高岩是常事,往往還要露宿山野。

  去年8月,俄木阿呷和同事到縣城最偏遠的且莫鄉洛木村,對村裏2名孕産婦進行隨訪。山高路陡,一行人走了6個小時才到達。做完工作後天已經黑了,俄木阿呷一行只好在地上鋪上乾草,裹著“察爾瓦”席地而睡。

  長期基層工作,廣大彝族婦女生活條件的艱苦、衛生環境的惡劣和自我保健意識的落後,讓俄木阿呷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作為彝族人,她立志提高農村婦女保健意識,改變彝族婦女兒童的生存狀況。經過多方奔走聯繫,2009年她爭取到了中國初級保健基金會的支援,免費為全縣育齡婦女開展婦科病普查、液基細胞檢查和聚焦超聲免費治療宮頸炎。

  那段時間,俄木阿呷帶著婦幼保健院的醫務人員,帶著“察爾瓦”和炊具,走村串戶為育齡婦女做婦科普查,堅持了整整10個月。在一次檢查中,俄木阿呷發現1名30歲的婦女疑似患有宮頸癌,立刻為其聯繫醫院就診,還為這名婦女爭取到治療經費。

  “這是我的家鄉,我有責任讓婦女和兒童生活得更好、更健康。”在俄木阿呷看來,婦幼保健工作的重點和難點都在最基層,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面對面”的“釘子”精神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彝族農村婦女多在家生産,不做孕期保健,不良生活習慣和生殖健康知識的缺乏,一度讓昭覺縣孕産婦和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俄木阿呷經過長期探索,找到了一套“面對面”的健康教育模式,每年定期組織宣傳隊,歷時2個月對全縣47個鄉鎮育齡婦女開展健康教育宣傳。

  四開鄉的阿子阿土在有了第一個孩子後染上艾滋病,並傳染給了妻子阿都阿牛。阿都阿牛再次懷孕後,俄木阿呷馬上到其家中做工作,宣傳母嬰阻斷的好處及艾滋病的危害。剛開始,阿都阿牛還不理解,多次趕俄木阿呷出門。俄木阿呷沒有放棄,三番五次到府“面對面”動員。在她“釘子”似的堅持下,阿都阿牛態度終於有了轉變,答應進行母嬰藥物阻斷,最終生下了健康的孩子。

  在俄木阿呷和同事們的努力下,彝族婦女傳統思想觀念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住院分娩的孕婦越來越多。全縣孕産婦死亡率從2000年的171.94/10萬降低到2013年的47.31/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00年的33.01‰降低到2013年的13.72‰;今年1至9月,住院分娩率達到了82.67%。

  大家眼中的“工作狂”

  工作30年來,俄木阿呷沒有休過一天假。曾經有機會可以調離大山深處,但她義無反顧地選擇留下。

  “我選擇婦幼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奉獻,我只想好好為自己的同胞做點事。”多年來,俄木阿呷一心撲在工作上,被大家稱為“工作狂”。

  2008年初,在去偏遠的支爾莫鄉途中,俄木阿呷突然身體不適,臉色蠟黃,豆大的汗水從額頭滴落下來,她用手死死壓著腹部。同行的人嚇壞了,要立刻送她回城看病,可她卻搖搖頭説:“沒事,把工作做完再走,可能是胃疼,我吃點藥就好了。”

  同樣的場景經常出現。2012年9月的一天,俄木阿呷從竹核下鄉回來後感覺頭暈無力,同事趕緊把她送到醫院做相關檢查,檢查結果讓大家很吃驚:子宮肌瘤、慢性胃潰瘍、高血壓、肩周炎。長期不知疲倦的工作,讓她疾病纏身。

  同事白興英説,到現在,俄木阿呷都還沒去做子宮肌瘤切除手術,每次問起來,她總説:“幹完工作再去。”

  新華社成都11月9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