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營紡織企業忙著“暗度陳倉”

  • 發佈時間:2014-11-06 09:31:2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民營經濟更具活力。"製造業工資年均增長為14%,私營企業卻超過了17%,越來越多的熟練工和優勢資産正在向民營企業和優勢産業集群集聚。"

  紡織工業發展至今,早已超越了傳統産業的範疇,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了重大的技術性突破,除了科技成果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國防等高科技領域之外,時尚創意也在不斷豐富和提升著産業的內涵與附加值。紡織業將是中國具有長期競爭力的行業。

  “作為紡織大國,紡織已經先於中國經濟進入調整期,規模擴張放緩的同時,結構調整加快。2013年我國紡織行業生産增速總體減緩,但其中針織行業發展勢頭加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對中華工商時報記者如是説。10月中旬,本報記者跟隨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中國針織工業協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新聞中心主辦,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承辦的“走基層,看紡織”中國針織萬里行活動第一站江蘇省沭陽,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産業調研與走訪。

  現狀:

  企業集群帶動産業鏈集聚

  紡織産業是民營企業最多的行業之一,在産業進入轉型升級的當下關鍵期,企業也由單打獨鬥成熟過渡到了集群化發展趨勢,很多企業急需找到合適的産業轉移承接地。但是,拿地難、招工難等問題是困擾企業進行産業轉移的難點所在。

  “我們原本在義烏發展,10年前的時候,義烏變得寸土寸金,根本無地可拿。”江蘇邦源紡織桑總對記者説。於是,作為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沭陽便在2005年將邦源引進了自己的園區。

  桑總表示,最初也是有所顧慮,但最後在沭陽開發區有名的“幫辦”服務“包辦”下,在政策投資方面,獲得了實在的回饋。比如落戶開發區的企業,固定資産投資1億-3億元的內資項目,企業繳納的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實行“三獎三減半”的政策。

  “我們對不同行業企業,有著不同的獎勵。比如年産4萬噸以上的氨綸項目,如果選擇了稅收獎勵,當年新增稅收在500萬元以上的,新增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留存部分仍然獎勵返還給企業。”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副主任魏偉對記者介紹説,“企業在沭陽可以享受東部的位置,西部的政策。”

  纖維材料是紡織、針織工業的上游産品,在沭陽的紡織産業鏈條上,包覆紗是紡織新材料産業興起的源頭,是一種用在絲襪等針織産品上的紗線。在邦源紡織之後,大批包覆紗企業漸漸聚攏沭陽。僅紡織纖維及其配套生産企業便來了110家、包覆紗設備4000多臺,年産量達8萬噸,形成了全國乃至全球生産設備最多、産量最大的優質包覆紗産業基地。每年都有60萬錠紗錠、8億多雙針織絲襪從這裡出發,走向全國。

  隨著包覆紗産業集群的形成,産業鏈的集聚效應也逐漸顯現:一大批包覆紗的上下游配套的民營企業也跟隨而至:江蘇宋和宋紡織科技、中國寶娜斯集團、月源纖維、偉豐織造等30多家億元以上企業紛紛落戶,基礎産業和基礎原材料企業的集聚,又進一步整合完成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集聚,最終形成全産業鏈效益。

  特點:

  産業轉移首次呈現向東新趨勢

  基礎産業帶動全産業鏈條發展,企業渴求優質産業轉移承接地。在剛剛結束的國際紡織製造商聯合會(ITMF)上,專家發佈全球紡織産業分工佈局體系新特徵:發達國家對産業鏈高端和高附加值環節再造力度加強,新興經濟體加速承接紡織製造領域産業轉移,區域性自由貿易關係影響紡織産業投資流向等。

  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向記者介紹説,中國針織工業出口已在去年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佔了整個行業的37.5%。“産業轉移一般都是從發達國家轉到欠發達國家,東部轉移到西部,但今年投資出現了東部快於中部快於西部的現象,這是以前真的沒有過的一種新趨勢。”

  隨著綜合成本快速上升,外部形勢多變,整個紡織行業也呈現出“強者更強,弱者被淘汰”的兩極分化特點。在産業轉移過程中,楊世濱認為民營經濟更具活力。“製造業工資年均增長為14%,私營企業卻超過了17%,越來越多的熟練工和優勢資産正在向民營企業和優勢産業集群集聚。”

  未來:

  人工成高質效競爭最大優勢

  “我們3月份去美國考察産業投資環境時發現,美國的土地在人民幣7000-2.5萬元每畝不等,電費五六美分,工廠工人工資執行國家規定,人工為人民幣20萬元左右,融資成本大概是總成本的2-3。”楊世濱對記者説,“企業最貴的是開支是人工沒有錯,大概是我們中國企業的4-6倍,但是讓人想不到的是,美國的企業裏,工人工資的總支出比重,佔到整個銷售額的比重比我們低的多,大概只有5%-7%。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如果企業可以給出工人更高工資,但工資佔比在銷售額總比中下降,企業就有了非常強的競爭優勢,即高質效。”

  目前隨著製造業全球産業調整步伐加快,雖然紡織産業利潤總額在增長,但結構調整卻明顯放緩,企業發展已經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精”,楊世濱説,産業競爭也從“比跳遠”變成“比跳高”,在新時期的競賽中,跳不過去就會被淘汰,産業集聚呈現新的競爭力。而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能在新集聚中發揮出特色優勢。

  “高效率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今年前6個月數據顯示,東部增長快於西部,為什麼?就是高質效。現在的紡織産業投入,一般以機械裝備和工藝相結合,也就是資本技術密集型投向了東部。”楊世濱説,“産業轉移一般有兩種趨勢,一種從南向北,一種是省內轉移。比如廣東叫‘騰籠換鳥’,浙江有‘山海合作’,江蘇是‘跨江發展’。新集聚的特點不再是單純以工人工資低為標誌,而是以産業鏈合作,協同創新,追求更高質效為目標。協調機制對産業升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産業轉移不是目的,通過何種方式達到這種新集聚目的,這才是促進整個製造業發展的新的驅動力量。”

  楊世濱認為,在未來新集聚趨勢中,紡織的“産業用”功能進一步擴大。比如風力發電葉片主機板就是針織,大飛機波音787和380除了殼體外,70%部分也都是針織工藝,“‘上天入地’中,針織改變中國。未來新集聚趨勢中,尤其要重視省內的跨區域轉移,使産業新集聚有更強的孵化效率。”比如此次“針織萬里行”的首站沭陽,雖然定位為“産業鏈協同發展”,但其中一家企業年生産8000噸包覆絲,卻有7000噸是銷到義烏,對於新集聚來説,當地的孵化和對接還有很大空間,但還需要政府、園區和企業共同進一步深挖當地的産業製造優勢。

  (圖)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世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