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瞄準綠色工業 構築科研新高地

  • 發佈時間:2014-11-05 01:30:4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劉曙甲陳 淩李學鋒戴毅斌

  9月底,由湖北工業大學BIM工程研究中心開發,基於BIM的預製梁廠管理系統,首次成功運用於武漢市重點工程——武漢四環線的重要節點工程。該系統實現了工程進度動態規劃、可視化、預警、物流跟蹤等功能,可以大幅提升預製梁的生産效率,整體提升項目精細化管理水準。此系統在同類項目中處於領先地位。

  中國《建築裝飾裝修工程BIM實施標準》副主編、該中心負責人鄒貽權副教授介紹,國際上,綠色建築和生態城市已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BIM技術作為綠色建築技術重要內容,正在引發建築行業史無前例的變革,目前正快速應用於超高層、機場、地鐵、大型場館建築,我們瞄準這一行業發展趨勢,2011年成立BIM工程研究中心,已經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正積極與多家企業開展産學研一體化合作。中心參與的深圳地鐵BIM應用與研究項目,是中國建築基礎設施的BIM示範項目。該項目利用BIM技術打造了一個建設全過程的數字化、可視化、一體化系統資訊管理平臺,為後期運營維護資訊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緊密圍繞生産需要

  推進科研成果轉化

  瞄準綠色工業發展,該校確立“節能、減排、降耗、增效、提質”為內涵的綠色工業學科特色,大力開展科研,推動行業新發展,並成為該校近年來的科研著重點。該校現有2個多億的科研儀器設備,在生物製造、新能源、先進製造技術及裝備等領域擁有幾百項專利和成果。校長劉德富提出,與學校合作的單位只要有需要,學校願意低價甚至無償與社會資源共用。

  該校與省內100多家企業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實施了200多項企業技改和産品開發項目。僅2013、2014年,就舉辦10余次大型科技成果推廣活動,20多項重要成果得到了較好轉化,有力助推了地方經濟發展。

  該校陳雄教授團隊與安琪酵母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高耐性酵母關鍵技術與産業化”項目,攻克了菌種選育、發酵工藝、乾燥裝備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頸問題,建立了高耐性酵母的全套生産技術體系,實現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耐性酵母系列産品的高效、綠色、規模化生産。産品市場佔有率國內達46%、國外8%。近3年,新增銷售收入60億元、利稅13億元,出口創匯4億元,産品銷往美國、歐盟、英國、日本等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獲得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該校趙大興教授團隊與武漢市人天包裝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高效安全工業炸藥全自動包裝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項,克服人工檢測效率低、漏檢率高、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等缺點,有力提升了我國包裝工業自動化裝備水準、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山東銀光科技公司、浙江震凱化工公司等眾多企業,每條生産線相比同類生産線提高效率38.9%,每年提供總産能480萬噸,增産134.43萬噸,增加産值87.38億元,經濟效益巨大。2014年,該成果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構建校企合作平臺

  實現成果轉化雙贏

  圍繞工業産品與創意設計、區域産業生態發展、産品品質工程等多個方向,學校與眾多企業共建了研發中心、成果轉化中心,搭建深入合作平臺,促進雙方技術與人才長期、穩定的流動交流,資源共用。廣濟藥業、枝江酒業、宜昌長機科技等等,三十多家企業在校設立了研發平臺和研究基金,雙方互派研發人員共同開展研究,加快了科技成果向企業的轉化。

  該校陳水勝教授長期從事機械設計製造及自動化研究,其團隊分別與國網電力科學研究院、中鐵科工集團等多家研究機構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 “産—學—研—用”合作關係,先後主持完成了一批由科研院所和企業委託的科研項目。主要研究成果獲國家專利授權22項,項目“高效寬域波前時間衝擊電壓發生器的研製及工程應用”獲國家能源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類)一等獎、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項目“重型高速數控落地銑鏜床”整體技術達國際先進水準、主要性能指標比國內同類機床高出30%—50%,已為武漢國威集團新增産值6000萬元。陳水勝教授現任武漢國威重型機床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專家。

  在“2013中國國際瓦楞展”上,一項由該校聯手湖北京山輕工機械公司合作開發的“藍海之星”高速固定式瓦楞紙板印刷機項目獲國內外專家、生産廠商高度認可,躋身全球瓦楞設備設計開發前列。項目負責人蘇晨教授介紹,該校工業設計係科研團隊從2010年起,為湖北京山輕工量身設計、定向開發國際戰略産品,在關鍵技術上帶領了整個行業發展。目前,該校與該企業已經形成研究、設計開發、生産一體化,明顯體現出綜合優勢,保持企業創新活力。

  在湖北省“科技十條”和武漢市“黃金十條”政策的推動下,學校積極鼓勵老師入股或創辦企業,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推動行業發展。該校呂輝教授及其光伏新能源團隊入股武漢凹偉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聚光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技術研發,其成果可以將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能源回收週期從目前的6年縮短到6個月,並顯著提高光伏發電效率,市場發展前景良好。

  産品品質工程技術是該校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該校湖北省現代製造重點實驗室“産品線上檢測技術”研發團隊在自動化檢測儀器方面積累了大量研發成果,被企業廣泛應用。今年,該團隊引進專業化市場人員和高級製造人員,合資成立湖工大友夢智慧儀器公司進行市場運作,以期提供更主動的市場推廣、生産和售後服務。

   發揮海歸人才優勢

  服務區域經濟發展

  該校“産—學—研—用”的科研模式和成果轉化産生了廣泛影響,從而吸引了具有跨國背景的頂尖人才加盟該校,使得該校的科研領域跨入了更高臺階。

  2013年,由博士胡康洪領銜組建的湖北工業大學中德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目前已逐步形成一支由正、副教授、青年博士講師等組成的學術團隊。他留德13年,並任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教授。在德國時,他與人聯合研究,首創基於人工脈管的灌流式三維細胞培養儀。該儀器是世界上唯一能使幹細胞體外分化成腎組織的設備,獲得歐美多項創新獎,已在以歐美為主的全球20多個國家數百家醫院、生物實驗室開展運用,取得了較大國際影響。

  來校後,他利用自己擁有的智慧財産權和核心技術,研究出了第二代基於人工脈管的灌流式三維細胞培養儀。安徽省相關部門將該技術列為重點支援與扶助的高新技術,投入2000余萬,支援産品開發。新一代三維細胞培養儀首次實現整機一體化和操作自動化,性價比高,應用前景更廣。目前,樣機已經生産成功,並已進入醫療器械的前期流程。

  該校劉頓博士長期從事超快鐳射加工領域研究,在英國留學期間,曾參加歐盟和英國國家項目各2項,校企合作項目8項,擁有發明專利5項。

  2010年底,劉頓回國加盟湖北工業大學,並創立武漢金頓鐳射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新一代印刷製版技術——超快鐳射綠色印刷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2011年,中英雙方高校、企業共同投入近千萬元,成立中英聯合超快鐳射技術研究中心。在過去一年裏,這個中心科研團隊獲得8項國家、省、市、區項目支援,申請專利兩項,解決了武漢市相關企業的多項技術難題。

  2013年5月,該校成立了“湖北工業大學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學校還專門出臺規定:學校支援對智慧財産權進行直接轉讓、作價入股等,收益的70%由個人和科研團隊進行分配;凡是學校師生創辦的科技型企業生産出來的産品,學校保證産品在市場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