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印度製造”的軟肋不少

  • 發佈時間:2014-11-03 08:24:00  來源:文匯報  作者:張家棟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印度一向以資訊服務業見長,製造業一直是其軟肋,導致印度就業率偏低,經濟發展難以惠及民眾。莫迪總理上臺後很快提出了“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概念。試圖像中國當年所做的那樣,通過改革開放來招商引資,利用勞動力成本優勢來發展製造業。但要發展製造業,印度需要對其軟硬體條件進行大幅改善和改革。

  幾乎所有到過印度的人,都能感受到印度基礎設施狀況的落後。電力和交通是發展製造業的必備前提,但也是印度的“致命傷”。電力短缺長期困擾印度。據印度電力管理部門統計,印度是全球每人平均電力消費最低的國家之一。即使按照低標準,印度每年電力缺口還在10%以上。2012年夏季那場波及6億印度人、時間長達12小時以上的大停電事故,曾讓大半個印度幾乎陷於癱瘓。也正因為如此,蠟燭是許多印度家庭的必備物之一,而有錢人則一般都自備發電機。

  落後的交通也制約了印度製造業的發展。目前,印度的交通設施大致相當於中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從德里至泰姬陵所在的中央邦阿格拉市,路程為218公里,有印度最好的高速公路,但開車也需要四小時左右。下了高速之後的連接道路更是一塌糊塗。鐵路狀況也非常不如人意。印度有理論時速為160公里的“高速鐵路”,但只有很短一段。大部分火車的平均速度都在每小時三四十公里左右。

  莫迪總理長期任首席部長的古吉拉特邦,在電力和交通方面都比較領先,在2012年的全印大停電中“躲過一劫”,被譽為印度的奇跡。但他能否帶領整個印度走出困境,不僅取決於其個人的領導能力和決策能力,還取決於其他層面的改革與發展。在軟體的方面,制約印度發展的是其社會階層意識、文化傳統和低效的治理體系。

  印度社會根據宗教、民族、種姓和語言被分成不同的群體,各自有自己的職業傳統與習慣。現在這一界限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突破,但不同等級的人從事不同的工作,仍然是一個社會習慣。在工廠之中,高種姓的工程技術人員不願向下等的普通工人傳授技藝,下等的工人也不敢輕易向上等技術人員請教,導致印度製造業工人學習與進步速度非常慢。

  文化傳統也是一大制約因素。多數印度人非常容易滿足,物質要求不高,缺少馬克斯·韋伯所説的“資本主義精神”。“命苦絕不怪政府”,這減輕了政府管理成本,但也削弱了印度發展動力。同時,印度教保守勢力非常強大,反對外來資本從印度“吸血”。雖然莫迪提倡吸引外資,但“國民志願服務團”(RSS)則提出自己的“印度人製造”(Made by India)概念,大唱對臺戲。

  低下的治理效率也是制約印度製造業的一大要素。印度的公務員體系和司法體系都是英國人留下來的,理論上可以相互監督,但最終卻成為一個個獨立王國。政府各部門也相對獨立。大家都有權,越過誰的頭都不行,但又誰都沒有最終決定權。這導致在印度“一切都有可能,但什麼事都不容易”。建立一個鋼廠大約需要七年,而在中國是一年半。沒有多少企業可以有如此大的時間和金融成本。

  正因為此,雖然很多外企看好印度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容量,但又不敢把寶都押到印度身上,多是一腳裏一腳外,隨時觀察動向,決定進出。能否超越上述軟硬體約束,進行一場社會和文化革命,打消外企的疑慮,是莫迪總理能否最終實現“印度製造”戰略的關鍵。

  (作者係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教授張家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