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改革成果惠及大多數人

  • 發佈時間:2014-11-03 08:29:25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邵長春官蕾

  新常態,這是近兩日在海口舉辦的“第79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的熱門詞。什麼是新常態?新常態下新興經濟體的變化與趨勢是什麼?中國在新常態下面臨怎樣的挑戰和機遇?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對此展開熱烈的討論。

  新常態下的新興經濟體

  從某種意義上説,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已經開始呈現出“新常態”,世界經濟格局就在發生深刻調整。“新常態”一詞源於2009年美國投資界對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緩慢而痛苦的低增長過程,簡單説就是低增長、高失業、高債務。

  而新興經濟體與世界經濟密切相關。德國科隆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柯樂芙説,儘管現在的經濟危機來自於發達國家,但新興經濟體並不能獨立於全球經濟發展之外,“我們看到的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增長都有大幅度的下降。”

  在此背景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是新興經濟體適應新常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放緩,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遇阻,從以外需為主導轉變為內外需並重,並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這種新常態既是新興經濟體發展的新環境新要求,又是新興經濟體提質增效創新發展的新動力。

  德國國際合作機構前首席總裁艾森布萊特説,新興經濟體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在物質生活水準提高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資源枯竭等問題,“要確保增長是以人為本,能夠使改革的成果惠及社會的大多數。”

  當前經濟形勢總體穩定

  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與西方國家的“新常態”有很大的不同,是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標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説,我國當前的經濟形勢總體上是正常的,雖然經濟下行明顯,但就業狀態和居民收入均保持總體穩定,如前三季度全國新增就業已經超過一千萬人,基本完成了全年的預期目標。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去年的一項研究,我國未來幾年中高速增長的潛力範圍可能會在6%一8%之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説,要通過改革釋放發展的潛力,為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援,首先就要通過戶籍制度的改革,把農民工市民化的潛力釋放出來。

  走向服務業大國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

  在遲福林看來,未來6年中國轉型改革的重點是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和制度創新。比如説養老,至少有一萬億的需求,但是供給不到兩千億,這與市場的需求有相當大的差距。根源不在國內資本短缺,而在於服務業市場開放的嚴重滯後。

  “到2020年,中國能不能從一個工業大國走向服務業大國,將成為轉型與改革的歷史任務和重大挑戰。它不僅是一個經濟增長新常態的形成過程,還伴隨著經濟結構新常態、利益結構的新常態。”遲福林説。

  (本報海口11月2日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