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始終站在外貿改革最前沿

  • 發佈時間:2014-11-02 21:29:56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吳力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湯慶福生前的熟人並沒有認為他已經離開。他敢想敢闖的事跡一直在流傳。他努力開拓、為企業和老百姓辦了很多實事,如幫助外貿企業轉型、促進服務業大踏步發展等,都讓大家唸唸不忘。

  “上海人缺什麼?有人説缺資金,有人説缺政策,有人説缺時間,有人説缺人才,也有人説缺大思路和大動作。但依筆者之見,上海人最缺的是一種敢闖敢冒的精神。”1992年10月,時任上海外經貿委黨委宣傳處處長的湯慶福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這篇文章。

  2013年6月20日,湯慶福永遠地離開了我們。他開拓創新了一輩子,被稱為外經貿系統的“思想家”。“加入WTO意味著這一套體系要統統翻過來,發生顛覆性的變化。”上海市商務委員會秘書長、機關黨委書記俞建明表示,上世紀90年代,外貿發展相對落後,通關程式很繁瑣,通關時間通常需要一個星期左右。中國加入WTO後,上海是較為敏感的城市之一,亟須加快改革。

  “湯慶福是鞍前馬後地做。”俞建明表示,縮短通關時間需要優化整個通關流程。湯慶福在調查研究之後專門做了一個方案,一趟趟跑海關等部門商量協調,最終形成了一套經驗、思路和理念,向全國推廣。

  制度的改革釋放了上海開放的巨大潛力。比如英特爾公司在調研中了解到虹橋機場4小時就可以實現全部通關後,馬上決策投入10億美元,將生産企業搬至上海。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上海外貿開始大踏步前進。

  立足實際需求,開拓創新貫穿了湯慶福整個職業生涯。1997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上海外貿呈下滑之勢,湯慶福通過調研,開創性地提出了“重點外貿企業工作法”,對排名前100位的出口企業重點跟蹤、幫助,有力地穩定了上海出口市場。

  除了應對危機之時有創新辦法,勤於調研和思考的湯慶福也關注上海外貿的轉型升級,並且開創性地寫下了多個“大手筆”。

  上世紀末,上海工業以重加工、勞動密集型為主,湯慶福積極籌劃奔忙,于1999年推出第一屆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更名為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著力於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

  實際上,湯慶福早就著力於深入調查研究服務貿易。1998年7月,湯慶福在時任上海市商務委主任朱曉明的牽頭下,完成了《上海市國際服務貿易法律框架研究》。“首次提出了上海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聯動,奠定了我們上海服務貿易關鍵的發展時期。”據上海市商務委國際服務貿易處處長孫嘉榮介紹,服務貿易牽涉部門多,湯慶福在2004年分管服務貿易工作之後,花大量的時間調研走訪,提出建立上海服務貿易體系、建立上海服務貿易年度報告以及成立上海服務貿易聯席會議等,奠定了上海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

  在採購模式上,2002年,湯慶福覺察到全球採購商紛紛找到廠家或者供應商直接洽談的新動向,大力倡導並策劃舉辦了“跨國逆向採購”模式洽談會(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命名為中國上海跨國採購大會),邀請國際採購商赴上海直接辦展。

  緊貼實際勤思考,湯慶福跳出上海看上海。早在1991年,湯慶福就悉心協調華東9省市,成功籌辦了第一屆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華交會”)。走出海外看中國,2006年,“華交會”海外展首度花開日本大阪。當時,湯慶福曾向媒體記者表示,“華交會”大阪展的舉辦,説明傳統的“中國製造”經過加入世貿組織的5年洗禮,更加成熟自信,更重要的是體現出中國各類企業主動與國際市場接軌、融合的強烈願望。

  2007年,湯慶福到了法定退休年齡。臨退休時,他説,上海外貿的發展要由“快”變“好”,不要只看規模,不然今後會遇到發展瓶頸。

  湯慶福就是這樣一個人,自始至終心繫外貿事業,由上海放眼全球,在當下放眼未來,在調查研究中積極主動開拓創新。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具體工作上,湯慶福也積極參與建章立制,盡心盡力地服務外貿和外貿企業。

  為官數任,湯慶福曾手握國際貨運代理企業資質從業證書審批、進出口配額分配等多個“實權”,但湯慶福不僅從不以權謀私,而且還建立了一套配額分配管理制度,主動將“實權”關進“籠子”。

  湯慶福退休之後來到了上海進出口商會,他不僅沒有放鬆,反而更加努力精進。但正如湯慶福的生前熟人所言,湯慶福沒有離開,他的事跡仍在廣泛流傳,他的思想和開創精神仍在開花結果,造福著祖國的外貿事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