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北京市家庭養老正規企業僅103戶

  • 發佈時間:2014-11-01 09:23: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李澤偉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達277.9萬人。昨天,市政協召開常委會,審議並通過了《關於推進本市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建議案》及調研報告,建議對老年人進行功能分級,按照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水準等不同因素分類列出養老服務清單,以社區養老照料中心為平臺,建立虛擬養老院。

  政府資金未來向社區和居家養老傾斜

  根據報告提供的數據,2011-2013年,全市累計養老服務投入82億元,而直接用於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的投入僅為13.2億元,佔16%。而據市統計局調查數據顯示,66.3%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生活能夠自理或半自理,80%以上老年人有離退休工資或有子女提供費用入住機構,而無依無靠,不得不來的只佔9.2%。調研報告建議,政府資金投入應向社區和居家養老傾斜,即按96%人群生活在社區和家庭的基礎數據,建立符合養老服務發展需要的公共財政投入增長機制。

  報告中明確提出,完成包括徵地、建設成本、人工成本等在內的基礎投入,每張床位的投入實際達到55萬元。政府無力負擔如此大量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未來發展以社區為平臺的居家養老服務是大勢所趨。

  達標養老機構目前只佔兩成

  社區養老服務規劃和法律法規存在盲點。在目前已經運營的410家養老服務設施中,符合城市規劃、建設用地、消防安全等資質條件的只有五分之一,很多工程沒有嚴格遵循相應建設和服務標準,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

  截至今年5月底,本市經營範圍中含有“家庭服務”、“養老服務”等經營項目的企業約5.4萬戶,但登記養老産業投資(管理)企業只有103戶,大量從事運營的是沒有進行登記的企業。

  調研報告建議,針對群眾反映較突出的社區照料機構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瓶頸”問題,通過法律解決。對房産來源、消防驗收、醫保定點資質等方面的困難,加緊研究對策。建議儘快明確醫養結合總體框架,支援有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務室,鼓勵醫療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支援三級醫院醫生考取全科醫生資格,深入社區開展診療服務,提高社區綜合醫療水準。

  按老人實際需求提供分級分類服務

  社區老年人低齡、高齡、超高齡到底有多少?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各有多少?是否獨居家庭?隨著城市佈局的改變和新建小區增多,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內老年人的狀況不清楚,難以向職能部門如實反饋。因底數不清,很多社區服務流於形式,項目利用率不高。

  調研報告建議,社區儘快查清底數,設採集點,以電話、線上、微信等多方式申報,通過評估後列出養老服務清單。此外,還可借鑒香港“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的經驗,對本市老年人進行功能分級。基於老年人的年齡、身體狀況、經濟水準、家庭構成等因素,按産生的物質、精神、教育等不同需求,分類養老服務清單,將養老服務納入社會管理體系,通過網格化定位,以養老照料中心為平臺,建立覆蓋全人群的虛擬養老院。

  樣本

  和平家園養老院 短期床舖週轉快

  2011年底,王小龍和幾個同學投資1000萬元建成的擁有100張床位的寸草春暉民營養老院正式開業。讓這家養老院引起廣泛關注的,除了他們針對失能老人進行專業照護外,還有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對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老人入住養老院除了面臨入住難、收費高的問題,老人更願意在習慣了的家庭環境中生活。老人在家裏沒有人照顧的話,如果聘請保姆,一方面不專業,另一方面成本很高。王小龍透露,將養老院選址于社區之中,是建院之前將近一年調研的結果。養老院所處的和平家園社區,是中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社區之一,將近30%的老齡率,所以這個社區養老院還兼顧起對社區和居家養老的服務職能。

  王小龍告訴北青報記者,他們的養老服務能力可以輻射周邊幾個社區的5000多名老人,老人既可以到他們這裡來享用就餐、照護等服務,他們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到老人家進行陪同就醫等到府服務。王小龍説,根據他們日常工作情況,發現老人的需求主要包括就餐、就醫和家政服務等,就餐是剛需,老人由於身體原因,做飯成了老大難,養老院為附近老人提供就餐服務,“15塊錢就可以來我們這吃一頓,送餐到府也只需要加3塊錢,”而老人生活中另一個剛需就醫,他們的工作人員全程陪同,也只需要幾十元。對於有照護需求的老人,養老院和社區居委會有對接,對於轄區內的老人需求有掌握,“來這裡進行短期照護的老人可以通過居委會協調,在電子顯示屏上顯示誰住多久、還有沒有空床等,比較方便。”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回應

  養老照料中心將具備社區養老能力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服務在發展中確實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政協建議案提到的社區養老的需求摸底情況、服務品質、政策支援都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他表示,這幾種養老模式各有所長,在共同承擔養老重任中均不可或缺。

  2008年底,北京市民政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等五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快養老服務機構發展的意見》,提出了“9064”養老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的協助下通過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通過政府購買社區服務照顧養老,4%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從人數上看,選擇居家養老的老人佔了絕大多數。該負責人表示,社會對機構養老的話題一直較為關注,入住養老院的困難經常被提到,政府部門也在加大投入,加快養老機構的建設,“有人認為這些投入只照顧到了那4%的老人的養老需求,而沒有給另外的90%多人提供同等投入。”他認為這是誤解,他強調機構養老“不是有錢人才能住,而是面向失能老人這種最需要照護的群體,每個人都可能有失能階段,照護好這個階段的人是養老的重中之重”。

  市民政局近年來在重點抓居家養老組織體系建設,今年年初提出建設80座鄉鎮街道居家養老照料中心,這些照料中心並不只是照顧入住其中的老人,而是通過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為周邊社區的老人提供就餐等養老服務,也就是廣義上的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據了解,針對居家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不足等問題,市人大正在開展《北京市居家養老服務保障條例》的立法起草工作,破解制約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的各種瓶頸問題。該條例計劃于2015年1月提交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文/本報記者 李澤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