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居民打分來選人 民警天天在社區

  • 發佈時間:2014-10-28 05:33:10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0月的一個週五,早晨的太陽透過雲層照射下來,照在派出所新配備的警車上,有些晃眼。楊茂將車停好後,穿過柳浪灣北三巷,走進了7號院。時間還早,院子裏很清靜,有的居民還在睡夢中。“我是老百姓選出來的,必須要對得起他們打的分。”楊茂巡視了一圈後從院子裏出來,開上警車去往警務室,這時距離他的上班時間還差半個小時。

  2013年3月他通過全區範圍內競爭上崗的方式來到溫江區治安熱點、難點區域柳浪灣片區當了社區民警,將自己駐紮在了社區,這正是溫江區推行新的社區警務模式,發生在楊茂身上的故事和柳浪灣片區的變化。遇到問題時,充分發揮基層群眾的自治機制,打分選舉出社區民警,在社區警務模式下,柳浪灣片區正發生著悄然變化。

  讓人搖頭的柳浪灣

  這個類似長方形的區域是雲溪派出所乃至整個溫江區內治安狀況最為複雜的一個片區。

  柳浪灣,一個聽起來詩情畫意的名字,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溫江當地人提起這個地方都會連連搖頭。這個位於楊柳西路中段以北,南熏大道三段以南,南浦路西段以西形成的類似長方形的區域是雲溪派出所乃至整個溫江區內治安狀況最為複雜的一個片區。

  2005年,楊茂來到雲溪派出所工作,刑偵民警、內勤民警、社區民警都幹過,對柳浪灣片區的情況也有所了解,“説起柳浪灣片區,每次出警的民警都頭痛,複雜的街巷一不小心就會迷路。”雖然有所了解,但楊茂沒想過自己以後會到這裡當社區民警,而且還是居民打分選出來的。

  據雲溪派出所相關負責人介紹,柳浪灣片區屬於溫江區柳城萬盛社區、和平社區的拆遷安置區,有6700多人,暫住人口達到了4500多人,又緊鄰西南財經大學、四川教育學院等幾所高校,流動人口眾多,該片區的發案一直高發不下,給派出所的管理帶來了極大的難度,2011年1月—12月,雲溪派出所轄區刑事案件受理共950件,其中柳浪灣片區232件,佔總數的24.4% ,2012年1月—10月,雲溪派出所轄區刑事案件受理共718件,其中柳浪灣片區193件,佔總數的27.7%。

  “該片區的出租房多,安置房沒有物管門衛,盜竊案高發。”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汽車、摩托車、電瓶車被盜、入室盜竊的案件時有發生。因為鄰近高校,學生出行期間扒竊案件高發,群眾意見大。

  “每次進行整治,這裡都是重點區域,但僅僅整治是治標不治本的,必須用法治的思維解決問題。”溫江區公安分局相關負責人説。

  居民選出來的社區民警

  公安機關主動對接轄區黨委政府、推行群眾打分選舉社區民警的舉措,不僅優化了社區警務工作,促進了警民雙方默契配合,也為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掉一個最高分98分,去掉一個最低分94分,7號選手平均分是95.8分……”2013年3月,在柳城街道和平社區居委會會議室內,溫江區公安分局主辦了“柳浪灣片區居民推選社區民警演講會”。楊茂之前在和平社區當過社區民警,積累了不少的工作經驗,成為12位候選人之一。不同於過去由公安機關任命社區民警的傳統方式,此次柳浪灣片區的兩位社區民警將由轄區居民打分選出,居民通過行使手中的打分權,優化了社區警務工作、促進警民雙方默契配合,為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楊茂一上臺,就緊緊抓住了台下居民的心。“經過前期的調查走訪,我總結出柳浪灣片區有以下幾個治安管理重點難點。”他認為,柳浪灣片區90%以上的區域都是開放式小區,缺乏物管、門衛,容易引發入室盜竊案,加之人口流動性大,給人口管理、場所管理和交通秩序的維護帶來困難。在物防方面,可正常使用的天網攝像頭只有兩處……憑藉著紮實的基層基礎工作經驗,楊茂最終得分96.4分,和另一位民警何倫一起,當上了柳浪灣片區的社區民警。

  對於自己打分選出來的社區民警,社區居民黃成剛很是高興,“哪個最有辦法控制轄區的發案,我就給他打高分,如果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表現欠佳,我們就會向上級部門反映,再打一次分重新選舉社區民警。”就這樣,楊茂帶著社區居民的期盼上任了。

  溫江區公安分局通過社區居民打分選舉社區民警的做法,在西南政法大學法律學者陳龍吟看來,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公安機關主動對接轄區黨委政府、推行群眾打分選舉社區民警的舉措,不僅優化了社區警務工作,促進了警民雙方默契配合,也為基層群眾自治實踐注入了新的活力。

  從“喂”到“楊警官”

  在社區警務模式下,社區民警每天到社區開展工作,同時負責該片區日常的接處警工作,接處警過程中掌握最真實的社情民意。

  面對問題重重的柳浪灣片區,工作該如何開展呢?

  楊茂當上社區民警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高新區的房子賣了,搬到了溫江住。

  2013年初,溫江區公安分局推行社區警務模式,即社區民警每天到社區開展工作,同時負責該片區日常的接處警工作,每天上班後將警車開進社區,了解社區情況,在接處警過程中掌握最真實的社情民意。

  2013年4月,初春的天氣在晚上仍能讓人感受到寒意。萬盛社區主任江啟志聽到門外有敲門聲,心想這麼晚了會是誰呢?開門一看正是楊茂,挎著他有些褪色的社區工作包,“江主任,不好意思又要讓你帶著我串門了。”原來,楊茂剛來柳浪灣片區,對轄區人員的情況還不是很了解,就接連幾週來找江啟志,讓他帶著他挨家挨戶走訪,了解情況調查摸底。通過3個多月的摸底走訪,楊茂將柳浪灣片區的情況都掌握清楚了。

  社區警務模式要求社區民警每天到社區開展工作,楊茂天天在社區,這也讓他贏得了社區居民的心。大家對他的稱呼由“喂”變成了“楊警官”,他也能準確説出某某住哪棟樓了。

  柳浪灣片區70%左右的房屋屬於“三無院落”,經常發生盜竊案件。楊茂意識到如果這些院落的物防、人防、技防措施沒有跟上的話,做再多的工作都是徒勞,當時成都市政法委也正在開展“三無院落”的調查工作,他趕緊和相關部門協調,確定了將柳浪灣北三巷7號、8號院落作為試點。經過改造,這兩個院落實現了有門衛、有物管、監控攝像頭全覆蓋,盜竊案同比下降40%,環比下降42%。

  “柳浪灣片區行業場所多、居住人員混雜、人員流動性大,如果有一支24小時不間斷巡邏的隊伍,將能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楊茂向街辦反映,向轄區老百姓宣傳。最終一支由12人組成的“柳浪灣為你服務治安巡邏隊”成立起來,區政法委還專門為這個巡邏隊購置了巡邏車。轄區實現了24小時見警,24小時防控的巡邏全覆蓋。

  從10分鐘到兩分鐘

  社區警務模式下,社區民警更了解轄區的真實情況,轄區的群眾也認熟了他們的社區民警,柳浪灣片區發案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

  每天在社區,讓楊茂成了這裡最受歡迎的人。“老張,你的電瓶車已經找回來了。”“楊警官,下次我不會那麼大意了。”“杜主任,昨天你説的那個82歲的婆婆要辦身份證的事,我已經和分局辦證大廳的民警聯繫好了,明天到府辦理。”“謝謝楊警官,你真是幫了王太婆一個大忙。”

  “社區警務是公安工作的基石,是公安機關提高駕馭社會治安局勢能力的重要戰略,是有效提升群眾安全感的必要途徑。”溫江區公安分局局長吳影夢説。

  10月24日,正在社區的楊茂接到報警電話,和平六組有人報警。楊茂立即趕往現場,穿過複雜的街巷,兩分鐘後他便到了現場,進行了妥善的處置。“這就是社區警務模式的好處,社區民警負責該片區的日常接處警工作。”楊茂説,要是在以前,由派出所的民警出警,和平六組又不好找,很可能要10分鐘左右才能趕到現場,而現在由熟悉該片區的社區民警負責,在更短的時間內就能將問題解決。

  通過社區警務模式,更多的矛盾被第一時間化解在了基層。一天楊茂在社區巡邏,兩家人因為房屋出租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眼看一場衝突就要發生。他立即上前進行了制止,對兩家人進行了勸導,矛盾第一時間被化解。“試想一下,如果沒有社區警務模式,民警沒在社區,根本不可能第一時間制止,會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楊茂説。

  在社區警務模式下,社區民警更了解轄區的真實情況,轄區的群眾也認熟了他們的社區民警,柳浪灣片區的情況一步步好轉。發案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5%,居民的滿意度大大提升。

  本報記者 何良 攝影 于譚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