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集聚作戰”帶來糧食高産

  • 發佈時間:2014-10-27 02:29:5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簡承淵

  十月,收穫的季節。在豫、魯廣袤的田野上,聯合收割機、耕地拖拉機、運糧三輪車在地裏、小路上來來往往,成群覓食的鳥兒時起時落……田頭,曬場,農民一邊幹著農活、一邊攀談著,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今年收成好”、“技術服務得好”是他們回答記者提問常説的話,身在其中,能感受到農民因糧食豐收而發自內心的喜悅。這幾年,豫、魯兩地以創新為動力,發揮農業集聚優勢,是糧食高産的關鍵所在。

  整合涉農項目資源,發揮集聚效應

  七次蟬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的山東省臨邑縣,在去年産糧92.9萬噸、實現“十一連增”的基礎上,今年衝刺全年總産百萬噸目標;素有“豫北糧倉”之美譽、中國小麥第一縣、河南省第一産糧大縣的滑縣,據農業部門測産調查,今年15個玉米高産創建萬畝方平均畝産高達1506.4斤,引領全縣秋糧平均畝産突破1200斤。高産的原因的是什麼?兩地農業部門官員的答案如出一轍:涉農項目資金捆綁使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河南蘭考縣,縣農業局副局長王武軍説,今年河南大旱,縣政府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在原有灌溉條件基礎上,新打機井240眼、維修機井300多眼、配備水泵240台力保豐收。“與去年相比,玉米畝産增加近15公斤,增幅3.5%。”

  去年以來,臨邑縣以高産示範方建設為載體,堅持全縣“一張圖”。

  打破鄉鎮界限,整合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等項目資金,累計投資2.6億元,牽住水利“牛鼻子”,精心實施小農水工程,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41萬畝,全縣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70多萬畝。“今年,我們承擔農業部夏玉米增産模式攻關任務。據農技專家測産,10萬畝示範方內玉米平均畝産達687公斤,玉米預計收穫83.2萬噸,全年糧食總産有望突破百萬噸。”臨邑縣縣長林春元説。

  組織農戶入社,節約種地成本,提高了土地産出量

  “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還統一供種,統一耕種,統一打藥施肥,統一收穫,統一秸稈還田,省錢還省了心。”山東汶上縣次丘鎮雙樓村村民朱來闊告訴記者,自從去年加入了合作社,農忙省心了,“我們只是把糧食運回家就沒事了。”

  汶上縣縣長王宏偉介紹,政府積極培育植保、農機等社會化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全程社會化服務。“依託全縣供銷網路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形成了以縣供銷社為主導,以農機、植保等服務性合作組織為支撐,村‘兩委’參與的組織經營體系,組織農民加入合作社,同時為農民提供耕種、管理、收割、烘乾、儲藏、銷售等過程的土地託管或半託管服務,不僅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還節約種地成本,提高了土地産出量。”

  在河南滑縣,為了鼓勵農戶加入合作社,政府組織全縣各鄉鎮的新型經營主體、種田能手、村幹部代表等深入到示範合作社,實地觀摩合作社高産種植技術,用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例子,引著他們看,帶著他們幹。

  在臨邑縣,政府創新建立黨支部領辦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方式,提高糧食生産的組織化、市場化、專業化水準。鼓勵農戶以資金、技術、農機具或土地等多種形式入股,吸納鄉土能人、專業大戶、個體工商戶等入社,根據不同專長設立服務小組,實現農業技術、機械、資訊等各類資源要素的聚集整合,實現資源共用。

  臨邑縣孟寺鎮趙家社區3個村入社土地2906畝,合作社通過與社員合股購機、分期付款的方式,優惠購置6台收割機。一季麥收下來,機械作業純利潤8萬元,合作社分紅4.1萬元,讓農戶真正認識到“鐮刀幹不過大機械”,搶著入股加入合作社,全縣小麥、玉米實現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合作社的統一服務,促進了良種良法、農機農藝有機結合,使糧食生産節本增收提效,解除了一家一戶‘各自為戰’的後顧之憂。”臨邑縣農業局局長王鳳海説。

  另外,各地種糧大戶為了抵禦種地風險,相互結盟走集團化之路謀發展、保增收。記者跟隨“秋糧探行”採訪組一行一路走下來,確實看到了當下農業創新發展的活力。如以縣鄉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為主體,村科技帶頭戶為輔助,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技推廣體系,把糧食生産科技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農民種地真正得到了幫助;兩地農業生産方式也基本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到機械作業為主的大跨越,農業災害預測預警能力也進一步提升……其實這一切,正是當下和未來農業發展、糧食增收的根本所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