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商業化育種主體將成為企業

  • 發佈時間:2014-10-27 02:31: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業部組織中國水稻研究所、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等單位的相關專家,10月10日在湖南省溆浦縣橫板橋鄉紅星村對102.6畝雜交稻“Y兩優900”進行了現場測産驗收,最終確定百畝片平均畝産為1026.7公斤,這意味著我國成功實現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目標。

  從2000年第一期目標的畝産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畝産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畝産926.6公斤到2014年的畝産1026.7公斤,我國雜交水稻育種研究在14年裏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四連跳”。實際上,這些成績絕不是只存在於實驗室裏的數據,科研成果轉換成生産力,也不是數字變化這般簡單。

  企業將成研發主體

  “第四期目標的實現,意味著我國雜交水稻育種技術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可以肯定的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整個商業化育種水準會緊跟其後。”本次測産驗收的專家組組長、中國水稻所所長程式華表示,這些科研成果將為我國儲備更加強大的育種技術和品種。

  “我們的商業化育種都是從這樣的攻關中獲得經驗,再根據實際情況加以改良和應用的。”湖南希望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新才説,企業跟進改良的也不僅是高産品種本身,還有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和後續服務。據了解,第四期攻關立項之時,就是從全國各地科研院所和企業選送的品種中確立了一批“主力隊員”,“Y兩優900”是其中笑到最後的佼佼者。

  從今年9月在長沙召開的全國種子“雙交會”上成交的雜交水稻組合來看,交易額最大的和成為新聞熱點的基本上都是超級稻類型的組合,如隆平高科和希望種業的超級稻“Y兩優1998”,這充分説明超級雜交水稻在商業化生産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2億畝,佔水稻總面積的55%,包括“Y兩優1928”、“深兩優5814”等推廣面積較大的品種,都是在前三期攻關品種成功的基礎上由企業自行研發出來的,有些品種目前的大田産量已經達到了三期攻關時的水準。這為農民增收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撐。

  廣適、推廣是關鍵

  “很多人認為,培育出高産品種就能一勞永逸地坐享高産,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我們的這些高産品種,從試驗田走入普通農民的大田,還需要一個過程。”“Y兩優900”品種選育人、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鄧啟雲這樣總結。

  湖南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健認為,要在大面積商業化生産上實現超級稻的産量潛力,必須為不同地域培育適應其條件的品種,而不是培育大品種。此外,産品服務很重要。在銷售種子給農民後,種業企業更要提高服務意識,為農民提供有效的全程技術支援。

  袁隆平對超級稻從試驗到普及也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曾説,如果以“平民”標準來衡量,我國現行培育和推廣的超級雜交稻組合,仍存在著一些缺點,如:一些超級雜交稻組合屬高耐肥型品種,一旦供“食”匱乏則産量平平。一些超級雜交稻品種對生態環境異常“挑剔”,難以走出試驗田。

  因此早在2008年,由袁隆平院士牽頭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廣適型超級雜交稻新組合選育與示範”就已啟動。據了解,目前我國培育出的一批廣適型超級雜交稻品種已經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地區得到了全面推廣。除了袁隆平院士團隊外,包括朱英國和謝華安兩位院士在內的其他團隊,都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

  技術決定産量

  業內人士認為,超級雜交稻未來的發展前景取決於兩個方面,一是實際推廣的效果。二是育種技術的發展。

  丁新才認為,普及推廣的過程僅靠科研單位和育種企業難以完成。我國農業最終是要走規模化機械化的道路,培育出穩定的種糧大戶和職業農民,這需要國家在土地流轉、資本下鄉、扶持力度等各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

  對於超級雜交稻未來的增産潛力,鄧啟雲認為,如果仍然採用目前傳統的育種手段,能夠達到1200公斤左右。“就目前來説,如果再往上,傳統育種手段就只剩理論可能,技術和材料都會變得非常有限,需要探索其他途徑。”鄧啟雲説。

  袁隆平曾表示,分子技術和傳統育種手段相結合已成為目前世界範圍內的大型種業企業的主流手段,也將是我國今後追求更高産量的大方向。業內對此也基本達成了共識。

  鄧啟雲認為,分子育種將成為下一個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更加精確地培育在産量和其他重要性狀上我們所需要的超級稻。國外種業巨頭在玉米等多種作物中10多年的育種實踐充分證明了分子育種的有效性和重要性。此外,我國對生物資訊的蒐集和分析應用也很有限,“大數據”的概念還沒有真正應用到生物育種上去。

  新華社記者周勉周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