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氣候“不利”為農業“有利”
- 發佈時間:2014-10-24 08:31:2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滿東廣
9月中旬,世界銀行、摩洛哥官員和中國水資源管理和適應氣候變化技術考察團來江蘇省新沂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考察新沂實施的世行三期農業開發項目建設情況,他們對項目給予高度的評價。
項目內容是全球環境基金“適應氣候變化農業開發”,這個國內首次開展的項目總投資800萬美元,主要探索農業對氣候變化的適應之道,並力促相關措施在生産中廣泛使用。
集雨工程:築起旱澇保收防線
來到高流鎮的田間地頭,筆者發現一些不同尋常的溝渠和攔水壩。它們分佈得很有規律,看上去經過精心的安排。
新沂市農業資源開發局局長王學倫介紹説:“這就是項目中的擋水墻集雨工程。”在水資源日益缺乏的情況下,新沂在高流鎮實驗,把在農田中建擋水墻作為一項節水措施。農民將中小溝撈底加深50釐米,再按每隔400米的間距分梯級建墻,每道墻能蓄水816立方米,當蓄水位高於擋水墻時,則自動流出。在保證農田排澇的同時,擋水墻將部分灌溉回水集蓄在溝中。
“別小看這些不起眼的擋水墻,除保持適當水位外,它們還能減少水體中農藥、化肥殘留的排放。”據了解,新沂新建的17座節制閘,一年可增加灌溉蓄水量85萬立方米。這些“細節”改善與其他節水措施配套,使1立方米水的糧食生産率由1.14公斤提高到1.5公斤。
新秀品種:順應天時閃亮登場
“俺家今年種的‘徐麥31’,畝産超千斤!”新沂市高流鎮三岔村農民劉玉亮接受採訪時説。
新沂地處暖溫帶濕潤性氣候區,過去小麥種植都是以冬性小麥為主。在去年小麥播種的時候,新沂看“天”選種,決定引進半冬性、半冬偏春性小麥品種“徐麥31”等。
“種了幾十年的老品種,一下子要改,俺村裏很多人都不敢,怕有風險”。三岔村村民于守東説。在這個節骨眼上,村委會的幹部們率先帶頭種起來。由於去年雨水天氣偏多,很多常規作物倒伏現象時有發生,而種植的小麥新品種卻長得飽滿,幾乎沒有倒伏。
除了糧食作物,新沂還在經濟苗木上尋找“新亮點”。紅天竹原為安徽、浙江等地山上生長的一種木本植物,是綠化、盆景和藥用的優良品種。高流鎮花木行銷協會把紅天竹引種過來,全鎮現有百戶農民發展紅天竹種植,規模達到200多萬株,成為周邊地區最大的紅天竹種植基地。目前已經引進了日本紅楓、金桂花、紅葉石楠等優質高檔花木品種,提高了産品的品質和檔次,增強了市場競爭力。
沼氣新能源:每戶每年節支2000元
走進三岔村村民劉科久家,只見廚房內兩台沼氣灶具上支著兩口鍋。劉老漢説,他家一共5口人,每天除三頓飯都用沼氣燒火以外,全家人洗洗漿漿所用的熱水也是用沼氣燒的。
“在沒有建沼氣池前,我們家每年都要燒600多塊煤球,6罐石油液化氣,現在我們家一塊煤球、一罐液化氣都不用買,真省啊!”劉老漢樂呵呵地説。據估算,一個小小的沼氣池每年可為每戶農民節省開支2000元左右。
新沂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了發展農村迴圈産業的扶持政策。對於新建、符合總體規劃的“一池三改”整體推進村,每個農戶只需出資1500元。目前,全市已建成1萬個戶用沼氣池。
目前,全球環境基金“適應氣候變化農業開發”項目示範區面積200公頃。建設集雨工程31座,適應性農業技術示範3項,適應性作物品種示範23000公斤,建戶用沼氣池200座,建溫室大棚6225平方米。新沂市農業資源開發局局長王學倫説:“順應氣候變化,把氣候變化利用好,就能找到氣候變化的‘比較優勢’,為農業生産服務。”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