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業轉型升級的“奧美路徑”
- 發佈時間:2014-10-23 08:29:33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日報訊 記者甘勇 彭一葦 通訊員姚紅
棉紡行業正遭遇20年來最困難的局面。
前三季度,全省棉紡行業利潤同比下降14%以上。2008年以來,全省棉花種植面積減少270萬畝,棉田縮水1/3。
而同期,枝江奧美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實現出口1.71億美元,增長8.6%。
棉紡業轉型升級的路徑何在?近日記者走進奧美公司進行了探訪。
反彈琵琶,外需倒逼産業鏈向上游延伸
手術後,紗布遺落在病人體內,是什麼後果?
“這是嚴重的醫療事故。在美國,可讓醫院直接破産。”枝江奧美董事長崔金海説。
如何萬無一失?
沾掉衣服上的毛髮,洗凈消毒雙手,戴上鞋套、帽子,穿上防靜電服,再經過風淋室,記者終於走進了奧美的晶片紗布手術巾生産車間。
車間裏,工人們正將紐扣大小的綠色晶片,縫進一塊塊醫用紗布裏。檢測線上,“嘀嘀”連響,確保每個晶片手術巾計數靈敏有效。
“儀器一掃,多少塊紗布進出手術室,一目了然,杜絕遺落。”崔金海説,晶片手術巾價格比普通手術巾高出兩倍有餘,全部出口美國、歐盟。
棉紡行業哀鴻遍野,而奧美何以逆勢奮進?
“我們從深圳做外貿起家,産品在國內採購,銷往國際市場。”崔金海介紹,1997年,深圳奧美進軍實業,收購枝江市內衣廠,轉産出口用全棉醫用紡織品。
外需大市場,舞動産業鏈條。奧美紮根枝江,先後投資建立脫漂、紡紗、織布、醫用敷料、終端産品消毒生産線,打造完整産業鏈,附加值不斷提升。如今,枝江奧美成為國內醫用紡織品出口龍頭企業,年出口額超過2.8億美元。
點評:外需是紡織行業起飛的“發動機”,但低附加值的“大路貨”已難找出路。以外需市場為牽引,完善産業鏈條,醫療紡織行業利用終端産品附加值高的優勢,有效消化産業鏈前端成本壓力。
技術革新,工業機器人引領現代製造
見過紡紗工在車間裏騎自行車嗎?
奧美紡織車間裏,3名紡紗工就騎著自行車,巡視34台德國進口氣流紡紗機。“一個人管12台機器,一趟就是1公里,騎自行車才有效率。”紡紗工説。
12台氣流紡,約合5萬錠環錠紡,一個人管得好?
秘訣是工業機器人。只見每台紡紗機上,兩台機器人來回巡邏,遇到斷線的紡輪就停下來接線,5秒鐘,線頭接好。紡輪紗線纏滿後,機器人自動將其推落,通過傳送帶送到指定位置。
由於設備升級,奧美紡紗生産線用電量減少了13.5%,萬錠用工量遠遠低於65人的行業平均水準。“紡織廠月産1400噸紗,相當於20萬錠,加上管理人員總共120多人。”崔金海説,同等産能的傳統紡紗生産線,至少是千人大廠。
不止紡紗,奧美生産線還全面改造升級。脫漂生産線為全自動電腦控制,節能又節水;手工折疊紗布片,升級為自動化的折疊生産線;新建ETO滅菌車間,無菌産品更有競爭力。近年來,奧美投入技術改造資金10億多元,勞動力成本下降75%以上,産品檔次和附加值則不斷攀升。
點評:“千人紗,萬人布”,棉紡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應對成本上漲壓力,棉紡業必須加強技術革新和推廣,在提高勞動生産率、降低成本上,實現有效突破。
收益共用,産業集群從扎堆邁向集聚
“依託奧美,發展帝元;多織布,織好布。”宜昌帝元醫用材料公司的新廠房上,標語格外顯眼。
“紗由奧美供應,布由奧美回收,我們是奧美的來料加工廠。”帝元公司總經理王玉平説,“更重要的是,更新設備的5000萬元,全是奧美借給我們的。”
這5000萬元,是奧美“硬借”給帝元的。
奧美一個月用布約 3000噸,但在枝江,包括帝元共3家供應商,只有500噸産能。“他們用的還是‘一五’期間定型的1511有梭織機。”崔金海説,為了採購原料布,跑新洲,走襄陽,下南通,最遠跑到了青島。
為了讓這3家供應商更新設備,崔金海帶著他們參加上海紡博會,參觀江蘇、山東的先進企業。震撼之餘,3位老闆擺出了現實難題:投入大,風險高,沒錢搞。
於是,奧美借款1.5億元,為三家供應商“鳥槍換炮”。“以前只能織1.27米寬的布,現在換成了噴氣織機,可織2.15米寬的布,轉速從180轉提到了600轉。”王玉平高興地説,不僅織布品質明顯提升,而且産量提高了4倍,工人卻減少了13%。
奧美還牽頭成立了織造管理委員會,3家供應商參與其中,共同決策生産、定價、品質等事項,協調生産經營。
“利益共用,風險共擔,抱團經營,集聚發展。”一個國內領先的醫療紡織産業集群,正在枝江崛起。
點評:産業集群不是簡單的企業扎堆。以奧美為核心,枝江醫療紡織産業集群探索企業合作共贏模式,形成了較為穩定的企業聯合體,最大限度發揮集約效應,抱團應對産業寒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