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飛上“雲”端:大數據時代的政務服務
- 發佈時間:2014-10-21 07:4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去年到今年,中國的雲計算産業發生了什麼變化?第一,中小企業用戶群體快速成長;第二,大型企業,無論民企還是政府企業,他們對雲計算從不了解、有懷疑到逐漸認識,如今已經開始擁抱了。”10月17日的阿裏雲開發者大會上,阿裏雲總裁王文彬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作為國內最重要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之一,阿裏雲的客戶在2013年底為98萬,而截至2014年6月,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40萬。其中既有數以萬計、“小而美”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又有新近入場、摩拳擦掌的地方政府。
10月15日,依託阿裏雲的“飛天”系統,國內首個省級政府數據統一管理、交換、共用的雲服務平臺“雲上貴州”上線。該平臺面向貴州省內外的政務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提供雲計算、雲存儲和寬頻資源等服務,有望為大數據應用、衍生産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此前的2月下旬,貴州省印發《關於加快大數據産業發展應用若干政策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17年,貴州省要形成1-2個大數據産業示範園區,引進和培育30戶大數據龍頭企業,聚集500戶創新型大數據相關企業,通過大數據帶動相關産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
據時代週報記者梳理,目前,除了貴州,浙江杭州、湖北武漢、河北秦皇島、內蒙古呼和浩特以及天津的濱海新區、重慶的兩江新區、陜西的西鹹新區、甘肅的蘭州新區等城市和地區都先後提出了建設大數據産業集聚區的規劃與目標。
至此,雲計算與大數據似乎正脫去陌生而神秘的外衣,成為地方政府服務轉型、經濟轉型的一項重要手段。
政務上雲,資訊共用
因為擁有阿里巴巴,浙江的大數據産業嘗試先人一步。
6月25日,浙江政務服務網(www.zjzwfw.gov.cn)呱呱墜地。這是阿裏雲那些看似宏大的戰略合作協議結出的第一個果實—國內首個淘汰自有數據中心,運作在雲端的省級政務網站,提供浙江省、市、縣三級政府上萬個行政審批事項以及教育培訓、醫療保險、交通旅遊、納稅繳費等便民服務。
浙江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廣勝是這張“政務淘寶網”的積極推動者。10月17日,在阿裏雲開發者大會上,陳廣勝代表“政府開發者”發言,分享首次“觸雲”體驗:“搞政府服務網應該要像辦超市一樣。大型超市大家都去過,商品琳瑯滿目,(大家)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政務和商務聽起來不同,但本質上,政務是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提供公共産品,(兩者)都是服務,都是服務者與消費者的關係。所以,電子商務的今天就是電子政務的明天。”
為實現行政服務、便民服務以及陽光政務三類公共産品可以被“網購”,5月6日,浙江省政府辦公廳採購了浙江華通雲數據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通科技”)的可信公共雲服務、中國電信的專用雲服務等項目,價格分別為48586元/月和38677元/月。
據華通科技首席戰略官何沛仲介紹,該公司在阿裏雲的基礎上,針對政企客戶的多項需求定制了一個專有雲,“在這朵政務雲上,我們做了一些典型的應用,包括浙江政務服務網,浙江淳安的人社一體化資訊系統等”。
所謂專有雲和公有雲,“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在一個很大的餐廳裏,專有雲類似于包廂,而公有雲則相當於大廳。”有業內人士這樣對時代週報記者解釋。
“以前,杭州市政府把政府網站的伺服器交給我們託管,如今改由我們為其提供雲服務。因為這種轉變,杭州市在資訊投資上的成本降低了好幾倍。”何沛中説。
浙江省交通資訊中心主任韓海航告訴時代週報記者,10月1日,該中心推出“浙江交通出行”的公共微信號,其中,“實時路況”的服務是一個基於大數據的應用—目前暫時只能提供杭州繞城、滬杭和杭金衢三條高速公路的實時路況畫面。而羊年春節前,它的功能會被逐漸完善,應用範圍也將進一步擴大。
“如果是收集300公里公路的實時數據,按照傳統的場外佈置的做法,直接投入至少6000萬。但利用大數據,通過GPS信號以及手機虛擬數據分析的做法,前期投入只要600萬,可以節省90%;而在後期維護上,前者的費用無可估量,而後者幾乎為零。”韓海航稱,這些實時資訊將是節假日高速公路“治堵”的重要依據。
雲的益處不止於此。陳廣勝認為,多年來,政府網站有著諸多通病,比如重復建設,大家對資訊化工程很有熱情,於是就變成了燒錢。而各個(部門)系統重復建設的那些網站,平時的資源利用率不到20%,關鍵時候又用不上。“本來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而我們是養兵千日—閒著;用兵之時—糟糕,崩潰了。”
“另外,政府部門實際上匯聚了極其豐富的數據資源。但目前,它們都被鎖在抽屜裏,各個部門也因此互相盲人摸象。”陳廣勝認為,雲計算恰恰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未來,雲不應再是一個或選項,而是必選項。”
資源大省貴州的轉型機遇
與浙江不同,貴州則從另一途徑擁抱大數據。
“今年以前,我不記得什麼時候去過貴州,但今年,我去了四趟。而第一次去,聽到貴州省領導説要做大數據時,我其實嚇了一跳。” 阿里巴巴集團CTO王堅説。
貴州省政府最初與阿裏雲接觸時,王堅有些意外,“很多省份都提雲計算、大數據,但沒有一個像貴州這樣站出來,説要讓大數據成為這個省最重要的産業。”
貴州為何渴望乘“雲”而上?貴州省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下稱“貴州經信委”)常務副主任馬寧宇告訴時代週報記者,“過去,貴州是一個能源資源大省,賣鋁賣磷,還賣茅臺和老乾媽。這些傳統産業對貴州經濟的貢獻在60%以上。但資源會枯竭,民眾對生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貴州迫切需要轉型,壓力比其他省份更大。所以,我們選擇了以大數據為重點的電子資訊産業。”
2013年7月,貴州發佈《雲計算産業發展戰略規劃》。文件指出,要通過設立雲計算産業園、制定扶持政策,實施六個重點項目,在貴州打造完整的雲計算産業鏈。
為推動這一規劃,貴州省成立了一個以省長陳敏爾為組長的大數據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小組辦公室設于貴州經信委,馬寧宇擔任辦公室主任。而執行層面,貴州省組建了大數據産業發展中心,以及註冊資本1億元的雲上貴州大數據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前者負責數據交換、交易規則制定等工作,後者則致力於運作“雲上貴州”雲服務平臺以及雲上匯聚的國有數據資源。
何為“雲上貴州”平臺呢?馬寧宇這樣解釋:大數據産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通過跨領域的數據交換實現相關性分析、預測及資源調配,比如現在,很多開發者利用阿裏雲建立了自己的平臺,成為了數據擁有者。而在數據交換過程中,大家需要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交換、交易規則以及公共的交易平臺,這就是雲上貴州要做的事。
貴州目前已梳理出政務雲、工業雲、交通雲、旅遊雲、食品安全雲、環保雲等7個領域的數據資源目錄,要求省級政府各部門的數據必須上雲,同時引導省內企業,並歡迎國內外企業也實現數據上雲。
“我們希望各個領域的數據以統一的技術規範存儲于雲上貴州的平臺上。未來,在保障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數據資源在企業之間、政府部門之間以及政府與企業之間按照市場機制進行交換、交易。”馬寧宇説。
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在“十一”長假之前,貴州省有關部門如果通過“雲上貴州”獲得了全省旅遊訂單的數據,那麼他們就能預測交通負荷、酒店負荷,甚至是治安狀況,並提前部署應對措施。
至於如何引導企業把自己的數據放到政府主導的雲上,貴州想到了一種創新的做法。以工業雲為例,貴州經信委與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在雲上為工業企業開辦了軟體超市,同時還提供3D列印、産業鏈融資等服務。
“比如,一個小企業如果購買一套用友的財務軟體,大概需要七八萬元,他現在可以到軟體超市租用軟體,一年1000元。但同時,我們向他提供一個雲平臺的空間,希望其將數據存儲在上面。未來,如果有別的公司需要他的數據,我們制定交易規則,他們進行談判。”馬寧宇説。
據時代週報記者了解,2013年以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已先後將大數據中心落戶貴州貴安新區,總投資150億元。同時,惠普、富士康、浪潮等眾多企業也已進駐貴州。
再造公共服務模式
儘管貴州、浙江兩省的切入角度不同,但發展大數據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而阿裏雲方面披露,2013年8月下旬至今,除浙江、貴州之外,海南、廣西、寧夏、河南和河北5省(自治區)亦與其簽署了基於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戰略合作協議。“還有一些省份我們正在洽談,相信很快就會對外公佈。”王文彬説。
不久前,武漢市資訊産業辦公室也公佈了大數據産業規劃,該規劃透露,為搶抓大數據産業發展機遇,要爭取到2018年培育年營業額過100億元的大數據企業5家,50億-100億元的10家,10億-50億元的20家以上,新上市公司10家,全市大數據産業實現産值規模20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新增銷售收入過萬億元。
Wikibon最近發佈的報告顯示,全球的大數據市場正處於井噴式增長的前夕,2013年的總規模約為186億美元,到2017年有望達到500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大數據市場的平均年複合增長率將高達31%。
在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所著的《第三次浪潮》一書中,大數據被譽為“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但目前,這個樂章應該如何歌唱,各地政府和政府官員尚在學習、摸索。
杭州的一位公務員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大數據這塊,很多事我們主要依託企業和高校,感覺像外行領導內行。”
此前,貴安新區管委會主任馬長青在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則表示,“我每天要花至少1個小時來學習(大數據),不學習你都沒法跟企業溝通”。
而與一些政府官員有過接觸的王堅則表示,比起那些所謂的雲計算專家,地方政府的實踐者其實把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價值想得更清楚、透徹。
比如,陳廣勝認為,浙江政務服務網建在雲端並非為了趕時髦,戴一頂雲計算的高帽,而是意圖再造公共服務模式。
在陳廣勝看來,浙江需要跟進的工作之一是,依託政務服務網建設統一的數據共用、交換平臺。“數據資源不光要在政府內部共用,還要面向社會開放,讓公眾共用大數據的紅利。”
陳廣勝的思路與“雲上貴州”的理念不謀而合,不過,讓這整套構想落地並不容易。比如,討論數據共用、數據交換之前,地方政府首先要擁有數據。
“其實過去,我們的數據積累工作做得並不好,大量數據在産生時未被採集。而且,被採集的大多是靜態數據,而非未來我們可以運用的動態數據。所以現在,我們首先需要建立一套資訊採集機制。”據馬寧宇透露,貴州省現有的數據很少,僅為幾百個TB。
9月14日,貴州啟動“雲上貴州”大數據商業模式大賽,邀請各路英雄開發基於大數據的具體應用。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些應用項目上線後,將被用作採集數據的渠道之一。
除了數據收集,對於數據平臺,業內人士更關心的是,在“數據就是財富”的時代,數據將如何定價,如何交易?
“數據定價的問題,我們正在與清華大學以及中關村的大數據聯盟一起進行課題研究。直接定價可能還需要一個過程。”馬寧宇説。
據其透露,目前,貴州不對數據定價,而是採取“以物易物”以及“未來分成”的做法。“簡單來説,你給我多少數據,我還給你多少數據;同時,我用了你多少數據,現在不付錢,等到這些數據産生經濟效益後,你可以從中分成。”
對此,一家大數據企業的負責人對時代週報記者透露,他並不看好這方面的政策前景。“前段時間,交通部組團去美國考察。後來,我問過幾個人,對方直言,美國那套學不來。原因在於,美國的地方政府採集、整合的數據都是免費提供給谷歌、Facebook等企業的,而中國考察團的一些官員則認為,政府既然花力氣整合數據,那就應該適當收費。”
如何採集數據?如何交換數據?如何給數據定價?圍繞大數據産業的發展,地方政府的“腦洞”正逐漸打開。但試驗剛剛開始,而實際效果暫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