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説“産業”文章解“增收”二字——從“漯河樣本”看河南農産品加工業集群發展之路

  • 發佈時間:2014-10-20 11:25: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河南博物院,有一件鎮館之寶——賈湖骨笛,這是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樂器,出土自漯河市舞陽縣賈湖村。與“音樂”一起被考古發現的,還有“美食”,稻作農業、漁獵工具、人工飼養及釀酒技術的考古發現,佐證著漯河一帶與飲食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就已結緣。

  時間跨越八千年。2003年,第一屆中原食品節在漯河舉辦;2005年,漯河市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評為首家“中國食品名城”;2008年食品節更名為“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2013年,食品加工已經佔了漯河工業增加值的半壁江山——漯河與食品的情緣漸行漸濃。

  因為食品加工,漯河市被稱為“一座吊人胃口的城市”。如今,食品加工業集群又把漯河塑造成了“一座令人大開眼界的城市”。

  近日記者走進漯河,圍繞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的空間還有多大這個問題尋找答案,並以之為樣本,來理解河南農産品加工業的集群式發展邏輯。

  龍頭企業帶動基地建設,基地建設升級産業集群。集群式發展,不僅適合農産品加工業生産鏈條長的特點,而且適應河南實際,符合比較優勢。“一方面,在土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拓展了農業生産的廣度、深度和精度;另一方面,為不能轉入工商業的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省委書記郭庚茂如此認識培育農業産業化集群的深遠意義。

  一問:千家萬戶小生産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如何對接?

  漯河給出的答案是通過扶持培育和開放引進兩個途徑,抓好龍頭企業這個關鍵,通過龍頭整合生産,贏得市場。副省長王鐵説,讓龍頭企業真正實現“龍頭舞起來,龍身動起來,龍尾擺起來”,河南農業就能大有希望,就能生龍活虎,異彩紛呈。

  穿漯河城而過的沙河、澧河交匯之處,坐落著中國肉類品牌開創者——雙匯集團。

  在雙匯,每天有一億根火腿腸從生産線上流下,被送進千萬中國人的廚房裏;每年有7.5萬人和一部分機器人,在全國各地雙匯生産車間裏,加工消化1500萬頭豬。

  2013年9月,雙匯以71億美元成功並購了美國豬肉加工企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全球最大的豬肉製品企業就此誕生;這一年,雙匯實現了500億元年銷售收入,是國內肉製品加工企業前十位中其他九位的兩倍多。

  花開一朵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漯河農産品加工業中,像雙匯一樣,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還有很多:南街村集團、匯通集團、北徐集團、澳的利集團……共同組成了漯河食品加工業的豪華陣容。

  對本地龍頭企業,漯河堅決扶持培育;對外來巨頭,漯河也堅持開放態度。在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食品加工領域大腕雲集。這幾年,全球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全球最大的農産品製造商美國嘉吉公司以及寶島台灣的統一集團都入駐漯河。

  星光熠熠的漯河,所體現的是河南全省農産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動力,以及對農民增收的帶動力十足。

  在鄭州,三全集團製作了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第一個速凍水餃,如今每天消化3000多噸農産品,直接安排2萬人就業,間接帶動40多萬農民創收致富。

  2013年,河南全省各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6400多家,其中半數多銷售收入超過億元,7家超過百億元,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60家,15家涉農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全省農産品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共吸納勞動力190人,輻射帶動河南半數多農戶戶均增收2392元。

  二問:企業強勁的競爭力如何轉化為地域發展的內動力?

  漯河找到的力量感測器是基地建設——以建設原料生産基地為基礎打造農産品加工基地。

  北京市民的菜籃子,1/4強由漯河無公害蔬菜裝滿;香港肉製品店的貨櫃,1/4留給漯河的冷鮮肉;越來越多中國人的廚房裏,可以發現“漯河製造”的身影。

  走進漯河市,40%以上的職工在從事食品加工業,1/3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營食品加工。目前,漯河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全國的25%;香菇出口突破3億美元,是河南省首個突破3億美元出口貨值的單個農産品。

  在“休閒食品産業基地”臨潁縣,烘焙類、果凍類、糖果類、膨化類食品日産量均列全國縣區第一位。每天,上千個品種,2600多噸休閒食品從這裡發出去,擺放到各地商場的貨架上。

  龍頭企業為地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臨潁如是,漯河如是,整個河南也是如此。

  看農産品原料及製成品總量排名,排在前列的,最多的當屬河南。小麥、油料、肉牛、食用菌全國第一;生豬、家禽,全國第二;玉米、棉花、水果、煙葉等全國第三。小麥加工數量佔全國的1/4,麵粉産量居全國之首,優質小麥生産基地近千萬畝;肉類加工能力位居全國第一,肉類加工基地銷售的産品,佔全國市場份額的70%;速凍食品生産能力全國第一,佔全國市場份額的六成多;休閒食品日産量全國第一,每天4000多噸各色小吃供應全國;全國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産基地也在河南。

  三問:企業強,基地大,産業發展如何集中優勢,形成合力?

  漯河所走的路子是園區集約開發、企業高度競爭、嚴控品質安全的農産品加工業集群化發展。

  在漯河經濟技術開發區,比鄰而建的美國嘉吉和可口可樂,成為産業聚集區集約開發利用的典型縮影。嘉吉果糖産品通過管道輸送系統,可以直接進入可口可樂生産線,極大保證了食品安全。而在後者採用了中國首個永磁馬達傳輸系統的生産線上,每分鐘900多瓶飲料精準灌裝,確保了生産的標準化。連同生産車間在內的整個廠區,全部採用地源熱泵系統,巧妙利用地下5米20℃恒溫水與地表溫差調溫。照明和用水最大化地取自天然能源和水源,以太陽能導光筒、風光互補路燈提供室內外照明,雨水處理池負責收集、沉澱、排放地面雨水以用於中水和清潔用水。

  産業集聚區內,知名企業紛紛落戶,農産品加工巨頭高度競爭,新産品推出速度以天計算,品質安全則鐵板一塊。越來越多的食品被送進沃爾瑪、麥當勞等企業的全球採購系統,“河南造”正成為農加工産品的市場通行證。

  漯河農産品加工業集群的路子走通了,河南全省農業産業化集群也在快速發展,為強省富民提供了堅實的産業支撐。王鐵告訴記者,自河南提出産業化集群培育工程以來,經過兩年的發展,全省現有達標認定的集群139個,實現銷售收入8318億元,新增農産品加工能力800萬噸,新增種植基地400萬畝,新建規模養殖場9000個,新增農民就業24萬人,帶動農戶1128萬戶。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