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醫療資源基層轉移 重點在“操作”

  • 發佈時間:2014-10-20 09:55:52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特約記者 程喆

  大醫院門外的車水馬龍、醫院裏熙熙攘攘的人流,早就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景象,北京正致力於解決這一問題。近日,北京市出臺了《關於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將建立“金字塔”形縱向醫療服務體系,大型醫院診療將逐步壓縮普通門診,大量醫生要向基層轉移,讓醫生和患者“下沉”。

  當前“看病難”的根源是病人扎堆大醫院,大醫院人滿為患,眉毛鬍子一把抓,有限的人財物力大量消耗在常見病、多發病上面,導致疑難危重症救治資源相當匱乏;小醫院卻是門可羅雀,輕病人吃不飽,重病人看不了,醫療資源嚴重浪費。有媒體做過調查,發現受訪者中,有72%的人在社區醫院就診過,只有一半的被調查者患上感冒等小病會首選社區醫院,近四成患者依然會選擇二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

  10月14日,北京市出臺《關於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醫改的五大方面改革思路。其中,首提醫院不分級,要建立“金字塔”型縱向醫療服務體系,今後,大型醫院診療將逐步大幅度壓縮普通門診,主要看的是急難重症病人,大量醫生要向基層轉移。這一舉措將在5年~8年內落地。飽受“趕集式看病”之苦的首都居民,有望順著“金字塔”的坡度,逐一找到適合自己的就醫區間。

  將醫療機構重新分級,使患者就醫得到細化,表面上看不是難事兒,但在實操層面一直面臨著很大的問題。國務院在2009年就提出了建立分級體系,但到現在還沒有建立起來。病患心目中的基層醫院,通常和“低級”畫等號。他們認為,基層醫院醫療人才稀缺、技術經驗不足,醫療設備匱乏或不先進,報銷手續繁瑣複雜等,這導致他們即使是頭疼感冒,也會選擇往大醫院跑。

  此外,社區醫生人手不足,也是制約其擔當重任的重要原因。優秀全科醫生的保有量,被業內視為分級診療的一個前提條件。國家衛計委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共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488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5萬個。原則上,每3萬人口~10萬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醫護比僅為10.76。按照國際經驗,社區醫護比應達到12或者13。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安貞醫院全科醫療科主任王以新稱,他所在的社區醫院共有132名醫護人員,只有幾十名醫生,而管轄範圍內的人口卻高達17.2萬。

  面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已經于2010年發佈《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規劃》,該規劃提出“到2020年培養30萬全科醫生”的目標。但目前醫科大學畢業的學生,一般首選仍然是去三級醫院,即使有心去社區醫院的,在研究生學習階段已經被細分了專業領域,很難在社區醫院發揮價值。

  長期以來,基層的醫療機構由於沒有好的資源,也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積極性。有專家透露,社區醫生好像基層事業單位員工,幹好幹壞差別不大,甚至有個別社區醫生為應對門診量的考核,將原本一次就可看好的病分多次治療。這樣的狀況很難讓患者在家門口就診。由此可見,醫療人才能否順利走訪基層的問題不解決,所有的規劃都只能停留在紙面上,或者在落實過程中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患者的擔心除了確診外,還有對於所謂基礎醫療和疑難雜症的區分。對於醫療知識相對缺乏的普通人,一旦病情發生惡化,最怕的還是轉診手續複雜,被醫院拒之門外。

  由於醫療資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很多病患為了治病,千里奔襲北上廣看病的現象屢見不鮮。對此,需要提升基本醫療服務,使各地的醫療服務相對均等化。實際上,除了北上廣外,一些省會城市和中心城市的醫療資源並不算薄弱,就看政府如何配置資源,患者的觀念如何轉變。這是“金字塔”“往下走”的另一層題外深意。要知道,人們觀念的轉變和醫療資源的平衡,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5年~8年內能否完成如此複雜的系統工程,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據了解,除北京外,青海、江蘇、浙江等地都在試點分級診療,針對不同層級醫療機構,也在實行差異化的收費和醫保報銷標準,並逐漸拉大差距,引導患者分流就診。

  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稱,各地醫改試點取得了一定成效。“像青海,分級診療制度運作3個月後,就呈現出‘兩升兩降’的初步效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住院人次上升了12%,住院患者醫保基金支出平均增長11%;三甲醫院住院人次平均下降18%,住院患者醫保基金支出平均下降14%”。其實,在不少發達國家,人們日常的病患都是由社區醫院的醫生處理的,這無疑是醫療體制改革的正確思路。路雖長,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