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萬建民:公司的靈魂

  • 發佈時間:2014-10-20 08:0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作者:萬建民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自己選定的事業擁有宗教般的信仰,願意為此“像一團火一樣”燃燒,是驅動公司發展的靈魂所在

  一家成功的企業,團隊對自己的事業往往有一種宗教般的信仰。

  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先生是“92派”的典型代表,但泰康人壽卻成立於1996年。在這之前,陳東升已經創辦了嘉德拍賣和宅急送兩家企業。事實上三家公司是同時謀劃,只是一張人壽保險的牌照,讓他苦苦等了4年。“財險的,其他險的,我都不要,只要人壽險的牌照”,陳東升説,他看中了“從搖籃到天堂”裏的機遇,篤信自己要從事的事業圍繞於此。

  於是,你就很好理解,泰康為什麼要建養老社區,為什麼要引進國際一流的醫療資源,為什麼要倡導“終極關懷”?一切都是圍繞“人壽保險”。泰康的養老社區,實質不是地産,而是一款理財産品;泰康引進醫療資源,不是要進軍醫療行業,而是源自其“醫養融合”的理念;甚至於泰康下一步的國際化,也是因為“客戶有更多國際化的需求”。

  這樣的觀點似曾相識。王石曾經講過,萬科國際化的邏輯之一,就是“跟隨紛紛移民的老客戶”。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馬雲的話題自然繞不過國際化,但他同樣表示,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小企業開展國際業務,“國際化絕不等於在國外有業務,絕不等於在國外有工廠,我們希望未來十五年能夠為無數中國企業積累更多的經驗,去跟世界各國文化、商業打交道。”

  無論業務怎麼多元化,地域如何全球化,成功企業開疆辟土背後的邏輯,核心都是圍繞自己認定的事業。公司領導人和團隊對自己選定的事業擁有宗教般的信仰,願意為此“像一團火一樣”燃燒——這是公司需要建立的價值觀,也是驅動公司發展的靈魂所在。

  中國的公司,講崇拜較多,談信仰很少。對公司領導人的崇拜,可以引發追隨,但卻不一定能形成發自內心的力量。只有從心底形成對事業的信仰,才能形成源源不斷的動力。如何把員工對領導人個人的崇拜,提升成對公司事業的信仰,是公司走向偉大的一道坎。邁過這道坎的,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而更多的企業,經歷過短暫的成功後便倒在坎前。

  松下幸之助是一位讓員工建立信仰的高手。當他意識到信仰所能帶來的巨大動力時,開始做了三件事:一是不斷提出能夠征服人心的理念,建立公司的信仰體系;二是身體力行,鼓舞團隊的執行力;三是建立嚴密可行的有效組織。

  松下給中國企業最大的啟示是,信仰不是空談情懷,而是建立在身體力行的行動之上,建立在嚴密可行的組織之上。這一點,現在已經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身上看到了,幸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