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揭秘全國鈾礦資源潛力評價:千米深度做“B超”

  • 發佈時間:2014-10-19 10:15:0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陳瑜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千米深度鈾礦資源做“B超”

  ——揭秘全國鈾礦資源潛力評價

  10月16日,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副主任王毅韌透露,我國有望在“十三五”啟動內陸核電站建設。同日,國防科工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許達哲向媒體表示,到2020年,我國在運核電機組將達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

  面對國防建設和核能發展的重大需求,我國鈾資源夠用嗎?和中核集團鈾礦勘查首席專家、中國核工業地質局總工程師張金帶談及此事,他興奮地轉身從辦公室櫃子裏取出一張鈾礦預測圖平攤在地上,就著圖上的標識,詳細講解我國鈾資源家底。

  “這是我們從4000多張圖裏提煉出來的,一個看似簡單的顏色標注,背後都有很多數據支撐。”從2006年起,作為項目第一負責人,張金帶帶領團隊,為我國大陸1000米深度以內的鈾礦資源做了一次“B超”,“不留一個死角。”

  曾經有一段時間,圍繞我國國內鈾礦資源是否能滿足核電發展需求的爭論鬧得沸沸颺颺,“中國貧鈾論”也不絕於耳。從事30餘年鈾礦地質工作的張金帶説,如今,我國在新疆、內蒙古等地區鈾礦找礦工作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再加上潛力評價項目科學預測出200余萬噸全國鈾礦資源量,這是對質疑強有力的回應。

  鈾礦潛力評價迫在眉睫

  全國鈾礦資源潛力評價,簡單説就是科學評估我國地下究竟蘊藏著多少有望發現的鈾礦産資源量,這是一項摸家底的國情調查。

  “不同於戶口普查,對鈾礦摸家底是通過綜合研究實現的調查,需要地質理論和技術方法的創新,需要突破一些關鍵技術,但不論內容如何,國情調查都有一個共同出發點,即為國家相關決策和編制相關規劃提供依據,同時為行業工作部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張金帶説。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投鉅資在本土開展了第一輪礦産資源預測,其中就包含國家鈾礦資源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出臺了將鈾礦作為能源的戰略儲備等資源政策,建立了礦産資源的供給保障體系。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也開展過一次潛力評價,但進入90年代,核電發展規模十分有限,國內鈾礦資源需求走低,鈾礦資源潛力評價項目也因此擱置。

  2007年10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國家核電發展專題規劃(2005—2020年)》,這被視為我國核電發展進入新階段的里程碑。

  “作為一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前必然慎之又慎。”張金帶告訴記者,在確定發展目標之前,決策者需要的第一個數據,就是我國鈾礦資源家底如何,能夠滿足多大規模的核電裝機容量,在這個背景下,開展鈾礦資源潛力評價如箭在弦上。

  2006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啟動了建局近60年來最大的資源預測研究項目,2009—2011年“鼎盛”時期,項目參與者達到近170人。

  讓342個遠景區實現“四定”

  但要做出潛力評價並沒有那麼簡單。

  在79歲的原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副總工程師黃世傑記憶中,以往開展的潛力評價不僅參與人數少,只有幾個人,使用的方法也很簡單。

  作為項目技術負責單位負責人,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院長李子穎告訴記者,這次資源潛力評價不僅充分利用了50多年來我國鈾礦地質工作積累的資料,而且充分採用了我國地質各行業的最新成果數據,特別是應用電腦和資訊數字化技術對海量資料數據進行定量化處理,分析透視我國每塊土地上1000米深度以內的鈾成礦潛力和前景。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地質礦産研究所副所長蔡煜琦補充説,與以往不同,這次使用的評價方法也儘量做到“量體裁衣”,比如對於1000米深度以內的鈾礦資源評價,使用體積法;充分利用物探、化探、遙感數據,在沒有鑽孔的情況下,使用品位噸位法;此外,對於資料特別缺的地區,還有德爾菲法。

  李子穎評價,“充分的依據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大大提高了鈾礦資源潛力評價的精度和置信度”。

  在這次評價中,項目組首次系統劃分了全國鈾成域、成礦省和成礦區帶;系統建立了鈾礦類型的分類方案,重新劃分了鈾礦床類型。

  “這些科研成果為以後鈾礦資源勘查奠定了基礎。”李子穎説,比如項目首次全面建立了75個鈾礦床式和111個預測模型,以後就能按圖索驥,對照模型可以判斷一個地區的鈾礦資源分佈,從而大大提升找礦的效率和準確性。

  張金帶認為,通過評價實現了“四定”:定位、定深、定量、定型,劃定的342個遠景區有名有姓有具體坐標,不光有資源量,具體分佈深度、類型也有。

  不僅僅是200萬噸這個數字

  值得欣喜的還不止於此。

  50多年來,核地質積累了大量印刷版圖紙和文字式的勘查成果和資料,這些資料寶貴卻不易查閱和整合。隨著潛力評價工作的開展,將紙質資料數字化,同時建立相關數據庫,將資料串聯起來的工作被提上了日程。

  資訊技術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精確、快速定量預測。

  “過去我們基本做的是定性預測,採用數據源也比較單一,現在可以進行定量多元數據系統預測了。”李子穎説。

  在項目開展過程中,一批青年人才快速成長起來。蔡煜琦就是代表。作為綜合專題項目技術負責人,通過5年磨礪,如今他已成為中核集團重點科技專項的副總設計師。

  李子穎認為,評價工作所能發揮的另一個作用也不容忽視,即影響國際鈾市場價格。國際市場鈾價格漲漲跌跌,與我國核能領域相關進展高度契合。200余萬噸鈾礦資源預測量向外界發出一個信號,中國國內鈾礦資源潛力是比較大的,而且還有40多個有望實現的鈾礦大基地。截止到2011年1月1日,最新的全球鈾礦資源預測總量是1600多萬噸,我國鈾資源潛力應該名列世界前茅。

  “我國地質條件特殊,核地質事業需要循序漸進,隨著工作不斷推進,未來我國鈾礦資源潛力還會繼續增加。”張金帶説,接下來將開始成礦帶精細化工作,將潛力評價項目繼續下去,持續收集動態數據,為國家行業規劃和找礦提供更加豐富的依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