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有夢想就不怕走“彎路”

  • 發佈時間:2014-10-17 15:32:1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自述>>>

  因為機緣巧合,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讀大學起,我就開始跟著爸爸炒股票,那時的證券市場是個“造夢”的地方。到大學畢業時,我已積攢了數千元的盈利,在當時對一個大學生來説,算是一筆鉅款了。更重要的是,這引發了我對資本市場的濃厚興趣。從那時起,“做金融”就成了我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即便曾經走過“彎路”,也不怕。

  選擇留學追逐“金融夢”

  大學我的專業是會計。畢業時,特地選擇了一家上市公司就業,當時的想法很簡單——要懂股票,首先要懂上市公司。工作了2年以後才發現,想“換跑道”進入證券行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一陣子我很迷茫,和很多年輕人一樣,覺得空有一腔激情,卻不知該如何實現人生價值。一天晚上,和好友坐在西湖邊海談時,他建議我去英國留學,説不定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這時我仿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認準留學這條路,開始蒐集資料、報名考託福。因為白天工作忙,只能每天晚上加班學習,當時公司樓裏每天晚上10點以後如果有盞燈還亮著,一定是我在辦公室裏看書。我甚至在過大冬天趁午休時間獨自在沒有空調的消防樓道內背單詞。

  經過1年的苦熬,我終於拿到了英國伯明翰大學金融MBA的錄取通知書。雖然當時我在通信行業已經有了不錯的發展軌跡,但一紙通知書,還是讓我重拾“初心”,踏上追逐“金融夢”的旅程。

  親歷基金業“黃金十年”

  2002年結束英國的學業時,我唯一的夢想就是回國投身金融業。但是,求職並不順利。畢業前發出的數十封求職郵件,不是石沉大海,就是被婉拒。幾個月後有家正在籌建的基金公司錄取了我,由此我幸運地進入基金行業,親身經歷了中國基金業發展最激蕩的“黃金十年”。

  新世紀初,基金還未普及,那幾年沒日沒夜地跑市場,做過幾百場培訓,講的都是最基本的“基金運作原理”。“非典”期間,我和同事們在浙江二級城市,回上海時,整節火車車廂只坐了我們3個人。後來參與了國內首批貨幣基金的發行,首發規模佔全行業存量規模約3%,這個紀錄維持了很多年。

  漸漸地,基金火了,我也隨之經歷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其間,參與設計發行了多種新産品,曾帶領過中國基金業首個高端個人財富管理團隊,也曾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刻體會到基金從業者的社會地位隨著股票指數“起起伏伏”。當然更多的是收穫:2008年成為基金行業首個榮獲上海證券報評選的“中國十大理財師”稱號的人;2010年出版《百萬理財計劃》,被紐約公共圖書館列為藏書,後來又成為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和國內《新財富》雜誌的專欄作者……我很慶倖,自己在這“黃金十年”間,真正成長為一個金融人。

  義無返顧開始辛苦創業

  對心懷夢想的國人來説,生在這個時代是幸運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批不依靠自己血統和軍功而改變命運的人。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以後,血液中不安於現狀和嘗試新事物的基因,就一直撥弄著我的創業神經。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歷了“前30年”的製造業發展,積累了大量財富後,“後30年”必將迎來資産管理的大發展。抱定這個念頭,3年前,我告別職業經理人生涯,義無返顧開始創業。

  萬事開頭難,最大的問題就是招人,有很長一段時間,面試幾十人都沒有一個願加盟的。其次是尋找主要業務點。傳統的資産管理業有點像“種田”,常常“靠天吃飯”。國內股市從2011年起持續低迷,讓我們無法發展當初設想的二級市場業務。好在合夥人間互相信任、扶持,不斷摸索,最終在公司成立一年多後,從金融産品的機構業務中找到突破,找到了可持續的盈利增長點,並在我們專注的機構投資者領域迅速做到業內領先。

  公司初創期的艱辛還歷歷在目:為了節省成本,把自己家裏的臺式電腦搬到公司給員工用;去外地出差,常常是約客戶在五星級酒店談事,結束後,選擇廉價快捷酒店住宿……但是,我相信,隨著“大資産管理時代”的到來,新一屆政府釋放出積極信號、鼓勵民資進入金融行業、鼓勵金融創新,原先各金融子條線之間的界限逐漸被打破,中國金融業向創業者開放的大幕已徐徐拉開,我們將在其中不斷追尋,美好的明天定將成為現實。

  記者問答

  問: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你覺得最有競爭力以及最需要完善的地方分別是什麼?

  王:同樣是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倫敦、蘇黎世的功能就完全不同。上海在建國際金融中心已經有很好的定位,最大的是人才、專業和國際化優勢,如果在建設資産管理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上多花功夫,堅持走下去,相信不出10年,上海能成為亞太資産管理的重要中心。

  問:你認為,今後高端金融人才是否可以更多地實現本地化培養?為什麼?

  王:完全可以,上海目前已經越來越國際化,網際網路時代打破很多地區限制。金融是個講究經驗和人脈的行業,本地人才在這方面有先天的優勢。

  國外的技術和知識比較容易學習,但融入本土市場絕不是一日之功,從亞太很多國家看,頂級的金融家多由本土培養的(輔之以一定的海外培養經歷)。國外市場往往比國內領先若干年,如果有國際視野,就能在本土競爭中洞察先機。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潮下,只要具備國際視野,加強國際交流學習,本土人才也能成為國際專家。

  問:你最想對金融系統青年員工説的一句話是什麼?

  王:人的潛力永遠比自己想像的更大,這是最好的時代,不是每代人都這麼幸運有我們這麼多機遇的,所以勇於嘗試。夢想是用來實現的,不是用來想的。

  魯雁南 整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