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公積金貸款異地互認 拆除行政壁壘釋放市場潛能
- 發佈時間:2014-10-16 07:2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允許公積金貸款“異地互認”,是實現民生福利“互聯互通”的重要一步。打破現有的區域行政壁壘、實現市場的全面統一,把我國經濟廣闊的市場腹地和多層次梯度空間所蘊藏的巨大潛能挖掘出來,將有效推動我國經濟實現平穩增長
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三部門調整個人住房公積金貸款政策,要求放寬申請條件、優化辦理流程、取消強制性收費等。此舉不僅有助於提高數萬億元公積金使用效率,避免大量資金“躺在賬上打呼嚕”,還能定向扶持剛需住房群體,緩解房地産市場下行壓力。
相對於社會普遍關心此次調整會否“加溫”房地産市場,筆者認為,此次通知關於公積金貸款將可“異地申請”這一細節同樣不應忽視。根據要求,各地將實現住房公積金繳存異地互認和轉移接續,並推進異地貸款業務。職工只要滿足一定的繳存時限要求,就可持就業地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出具的繳存證明,到戶籍所在地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此前,這樣的貸款需求尚無法滿足。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人們工作流動性增強,許多人在就業地繳存公積金,卻可能因為無法承受當地房價過高、戶籍、限購或其他原因,希望選擇回原籍購房。但由於行政區域壁壘的存在,導致公積金繳存後無法發揮作用,不僅個人購房願望無法實現,讓住房公積金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還抑制了市場合理購房需求。
令人擔憂的是,這種因行政和區域壁壘導致市場發展受限、民生福利打折的現象,在我國多個行業領域仍然存在。比如,民生事業中,除住房公積金各地難以銜接外,個人醫療、養老、教育、救濟、就業等都長期無法“互聯互通”,並存在典型的區域歧視。在産業政策方面,一些地方置自身客觀條件于不顧,只盯住“利大稅多”的産業,導致各地産業雷同,於是大搞地區封鎖、貿易壁壘,最終出現惡性競爭和産業過剩等後果。在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方面,各自為政也破壞了統一市場建設。比如,一家企業的産品已經通過A省衛生品質認可,在進入相鄰的B省時,卻還得到有關部門再次認可;甚至同一省份內,A城市的免檢商品進入B城市也要再檢一遍。這些或有形或無形的行政壁壘,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制度成本,最終只能由企業和社會承擔。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依然面臨較大下行壓力,需要穩中求進、積極作為,為實現平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尋找新的動力源泉。這其中,中國經濟廣闊的市場腹地和多層次梯度空間蘊藏著巨大潛能,被認為是最大“迴旋餘地”。要把這一潛在優勢充分挖掘出來,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打破現有的區域行政壁壘、實現市場的全面統一,從而為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提供強勁動能。
從這個層面説,允許公積金貸款“異地互認”僅僅是實現上述目標中的一小步,並且這一政策能否落實仍需接受考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在出臺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措施時,都應更加注重打破現存的行政壁壘,在更大範圍內加快推進統一市場建設。只有讓各類要素和産品在更大市場內流暢轉動起來,讓市場競爭和價值發現的功能充分發揮出來,讓不同區域和城市圈的經濟潛力真正釋放出來,“全球最大新興市場”的潛力、魅力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偉)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