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然氣價格"謊言":價格倒挂為何有近300億元利潤

  • 發佈時間:2014-10-15 14:27: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原標題天然氣價格“謊言”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天然氣價格要下調?別開玩笑了,但或許這是真的。

  9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向有關部門提交了一份建議報告。其中,短期改革建議是從2015年至2017年,使天然氣價格普遍下調15%。

  這恰恰與當下國家天然氣價格改革趨勢背道而馳。8月12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自9月1日起調整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氣門站價格,每立方米在去年基礎上再提高0.4元。

  這一方案是實施國家天然氣價格調整方案的第二步。按照原計劃,從2013年開始,各省存量天然氣最高門站價格最終將調整到與增量氣並軌,分三年實施,這意味著2015年天然氣價格還將進一步上調,各省三年累計上調幅度在21%至62%之間。

  但上述報告稱,目前國內天然氣的價格水準比天然氣全成本已經高出約30%,提價不僅不合理,還應該降價。

  《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就這一官方智庫建議要求採訪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截至發稿未獲回復。9月底的消息顯示,價格司從原司長曹長慶到新任司長劉振秋等多名官員"被帶走"。

  被誇大的"倒挂"

  進口天然氣與國內天然氣價格嚴重倒挂,一直是國內能源界大部分人的共識。

  截至2013年底,中國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達到31.5%,而2000年以來中國天然氣年需求增速平均在16%左右。為了保證企業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進而保證供應,上調國內天然氣價格的政策應運而生。

  然而仔細搜尋有關價格倒挂的數據,可以發現它主要來自於中石油一家。如其上市公司2013年年報顯示,中石油天然氣與管道板塊銷售進口氣凈虧損418.72億元,佔到當年中石油凈利潤的近30%,這一數字也被媒體廣泛引用。

  鮮為人知的是,同樣在中石油的2013年年報裏,其天然氣與管道板塊整體是盈利的,並實現經營利潤288.88億元。既然進口氣價格嚴重倒挂,那麼近300億元的利潤從何而來?

  事實上,中石油進口天然氣主要有兩個路徑,即進口管道氣和進口液化天然氣(LNG)。當年,中石油通過中亞天然氣管線進口天然氣275億立方米,相當於中國全年天然氣進口量的51%,中石油年報稱這條管線共虧損282億元。

  上述報告課題組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郭焦鋒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中石油計算的1立方米超過1元的虧損,其實主要來自偏高的管輸費。他表示,從新疆輸送到上海門站的管網隸屬中石油旗下,其管輸費約為1.2元/立方米,中石油將進口氣到岸價加上管輸費,計算得出進口氣到上海市的成本在3.2元/立方米左右,而該成本高於今年9月調價前的上海市存量氣門站價約0.8元。

  關鍵之處在於,中石油的管輸費過高,中國天然氣管網按照14年折舊計入成本,而這種可以使用50?60年的天然氣管網,在國際上通行的折舊年限是30?40年。同時,管輸費包含12%的投資回報率,而在其他國家這個回報率僅為8%至10%左右,這就導致管輸費用存在不合理的虛高,虛高幅度在20%左右。

  此外,在中亞管線的中國-哈薩克段,有中石油和哈薩克國家油氣公司聯合開發的一個氣田,中石油擁有該氣田50%的權益,並享受利潤分成。可見中石油在中亞管線上的虧損額度需要大打折扣。

  從液化天然氣進口也可以得到一些佐證。中國第一大LNG進口企業是中海油,其2013年LNG進口量佔全國LNG進口量的71.2%,但中海油從未聲稱過此項目的價格倒挂或虧損。

  反觀中石油在遼寧、河北和江蘇的三個LNG接收站,2013年進口LNG的實際到岸價平均為3.62元/立方米,中石油的年報稱其每立方米虧損近2.8元。但郭焦鋒認為,中石油進口的LNG主要銷售到液化天然氣加注站,而這部分不受政府管制的市場價格目前已經到了4.5至5.5元/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説在LNG領域中石油不該是虧損的,甚至是盈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對進口天然氣的進口環節有增值稅返還的政策。2013年,中石油共獲增值稅返還70.88億元,僅這項就佔到了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利潤的25%。

  新疆廣匯石油有限公司是一家常年介入LNG業務的大型民營企業,其貿易部主管雷猛很肯定地對《財經國家週刊》記者表示,個別LNG長約合同價格高的現象的確存在,但主要是由於當前國際天然氣價格一直不穩定,國際定價機制還沒有最終形成。但從整體看,目前國際進口LNG和國內銷售價格並沒有倒挂。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報告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天然氣不僅不存在價格倒挂問題,還具有較大的盈利空間,進而造成對下游産業生存空間的擠壓。

  逆替代之憂

  天然氣價格上漲,正在引發"能源逆替代"的問題。

  江西省是中國的陶瓷大省。但2013年以來,該省很多陶瓷企業紛紛放棄天然氣這種燃料,改用水煤氣。這種污染較大的燃料在2010年之前被江西陶瓷企業廣泛使用。但隨著天然氣管網進入江西,江西陶瓷企業紛紛改用天然氣,其燃燒效率也比水煤氣提高很多。

  然而,2013年天然氣價格改革啟動,天然氣價格越來越貴。與此同時,煤炭價格卻一路走跌,大部分低端微利的陶瓷企業便放棄天然氣,重新改用水煤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能源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周大地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淘汰良幣"。他表示,今年以來,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電力需求增速也下降了,各個電廠的發電小時數都變短了。這時,天然氣和煤炭價格的一升一降,使很多燃氣電廠停機不發電了,將自己的發電配額賣給燃煤電廠,靠倒賣指標為生。

  微觀的良幣淘汰,形成的是宏觀層面能源消費結構的變化。以用氣大省江蘇省為例,2013年天然氣的消費量增長6.5%,較2012年降低17個百分點。2014年情況更糟,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僅增長4%,天然氣發電比例也從31%下降到27%。

  在中國當前霧霾形勢十分嚴峻的情況下,用煤電替代清潔的天然氣發電,並不是人們願意看到的,上述報告將這種趨勢叫做"逆替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鄧鬱松告訴《財經國家週刊》記者,天然氣價格的提升抑制了部分需求,但不能簡單否定這種能源的替代。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有權根據自身需求來選擇替代能源,關鍵是政府在環境方面的監管要到位。

  不過,這恰恰是令人擔憂的地方。通常情況下,為了地方經濟發展,地方政府在這樣的問題上,多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源的逆替代正在考驗走入改革深水區的中國。

  缺乏全局考量

  當然,目前"被誇大的倒挂"形成的價格改革僅發生在非居民用氣領域。2013年7月,國家發改委出臺《關於調整天然氣價格的通知》時明確,居民用氣價格不作調整。

  目前基本的原則是,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批發商,按照各省天然氣門站價格將天然氣賣給各省級燃氣公司。由於門站價格與居民用氣價格的倒挂,地方燃氣公司在向居民售氣時,或是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補貼,或是將工商業氣價提高,補貼民用方面的虧損。

  周大地認為,這種改革在阻力小的領域先改,當未來居民用氣佔比越來越高時,誰都改不動了。"用得越多越貴,用得越少越便宜。這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規律。"

  今年3月20日,發改委發出通知,決定推行居民用天然氣階梯價格制度。然而郭焦鋒表示,階梯氣價仍背離市場原則。因為其結果是90%居民用戶氣價保持現有水準,還是無法體現用得越多越便宜的規律。

  報告課題組的研究結果顯示,一戶家庭每月用氣約30立方米,如果氣價每立方米漲1元,一個月增加30元,大部分居民家庭都是可以承受的。如果居民生活用氣價格提上來,那麼非居民用氣的價格就可以被降下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相關政策除了在居民用氣價格改革方面原地踏步外,也未能及時調整燃氣電廠的上網電價。在天然氣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沒能形成很好的順價機制。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教授級高工張薇認為,這表明政府相關部門在天然氣領域的價格改革缺乏全局考量,僅推動一方面的改革,但很多該做的事,卻沒有動靜。

  "天然氣價格改革不應是簡單地提高價格,而應是設定一個比較好的定價機制。"鄧鬱松説。他表示,目前的改革方案還屬於過渡性方案,但是未來的方向需要明確三點,第一,要逐步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環境,由市場競爭決定價格;第二,要考慮供求關係變化對市場的影響;第三,要考慮環境成本。

  簡而言之,中國天然氣價格要實現完全市場化,需要推動市場準入改革,實現上游生産和進口環節的競爭,並推動管輸獨立,降低輸送成本。(財經國家新聞網 記者 范若虹)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