曬一曬江蘇的“袁隆平”
- 發佈時間:2014-10-14 07:33:40 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著名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育成的超級稻畝産突破1000公斤,11日經媒體報道,引起全國轟動。不為人知的是,我省“藏”著一批類似袁隆平的育種專家,無論是水稻還是小麥育種,江蘇都走在全國前列。這些專家培育出一批高産、優質的糧食品種,江蘇也因此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水稻高産産區。
好吃好種好産量
江蘇超級稻全國最多
王才林,這個名字普通人恐怕很少聽説過。不過,在水稻育種界他可是大名鼎鼎。作為省農科院糧作所所長,他近年主持選育的優質粳稻新品種“南粳5055”,在今年4月舉辦的全國優質食味品質大米評比中摘得金獎。
這個新品種産量很高,通過農業部超級稻認定,去年在興化市釣魚鎮的百畝示範方取得平均畝産817公斤的驕人業績。光看數字,與袁隆平的超級稻畝産1006公斤還有不小距離。其實,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品種——袁隆平選育的超級稻品種是秈稻系列,而王才林主持選育的是粳稻系列。要知道,僅僅在10年以前,我省大面積種植粳稻畝産能達到500公斤就很稀罕了。
我省是全國粳稻種植面積最大的省份之一。可能有人會説,咱們為什麼不種袁隆平選育的、産量更高的超級稻呢?這是由地區飲食習慣決定的。長三角地區的消費者對米質要求比較高,粳稻成為最佳選擇。但粳稻産量歷來比秈稻低,因此,既要高産,又要米質好,還要抗病蟲害能力強,這是個大難題。而王才林和他的團隊選育的南粳46、南粳9108等品種攻克這些難題,在全國優質大米評選中多次榮獲金獎。
武進水稻研究所在業內也很著名,鈕中一研究員被稱為“江蘇的袁隆平”。這位從最基層的生産隊技術員幹起的育種專家,30多年來像一隻候鳥,每年12月從武進飛赴海南進行水稻育種,他主持選育的武運粳21號,突破“武”字頭品種不抗條紋葉枯病的瓶頸,成為淮北地區新一輪主栽品種;武運粳24號在國家糧食豐産工程中每畝測産875.9公斤;武運粳19號一經推廣便深受老百姓喜愛,被譽為好吃、好種、好産量的“三好”品種。
省農委農業局局長馬德雲告訴記者,江蘇的“袁隆平”們默默耕耘,使得我省水稻優良新品種選育成就突出。在高産方面,農業部認定的超級稻品種(要求連片100畝以上,連續兩年平均畝産都在780公斤以上)111個,其中我省就有17個,佔15.3%,數量全國第一。這些優良品種成功控制多年來嚴重危害我省水稻生産的條紋葉枯病。“今年八九月,我省水稻生産遭遇長期低溫陰雨寡照的不利天氣,病蟲害暴發威脅大增,很多人擔心今年水稻減産,但由於抗病育種做得好,從目前水稻長勢來看,今年仍然豐收在望。”
小麥普遍增産
明星品種功勞大
除了水稻,我省小麥育種也走在全國前列。説起小麥産量,徐州市銅山區張集鎮57歲的種糧大戶王世濤告訴記者,上世紀90年代初,小麥畝産能有300公斤就很好了,400公斤就太稀罕了。而他今年連片種植的800畝小麥,畝産將近600公斤,比20年前翻了一番!
王世濤種植的小麥品種,就是由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科所小麥室主任顧正中研究員帶領的團隊選育的小麥新品“淮麥33”。
今年夏糧生産中,“淮麥33”成為全國小麥“明星”,全省小麥高産攻關田塊單産驗收前幾名中,好幾個都是這一品種,其中射陽縣新洋農場一塊3.2畝的“淮麥33”品種實收測産,結果以畝産695.8公斤的佳績奪得全省第一,刷新全省小麥高産紀錄。
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郭文善説,今年全省小麥普遍增産,而且幅度顯著。往年測産畝産超過600公斤的很少,今年畝産超過650公斤的豐産點就有六七個,蘇南、蘇中、蘇北很多市、縣的高産攻關田都打破當地小麥高産紀錄。這麼高的産量與優良新品種推廣步伐加快密切相關。“小麥育種首先要穩産,其次才是高産,不能今年大豐收明年來個大減産。‘淮麥33’等品種做到了,太了不起了!”
既好種又多打糧
優質品種助農民增收
俗話説,“好兒要好娘,好種多打糧。”省種子管理站站長鄒芳剛説,良種是農業生産的內因,沒有好種子,投入再多的肥料、再精細的管理也不可能增産。在農業發達國家,良種對增産的貢獻率已經達到70%左右。江蘇有這麼一大批育種專家,且種業科技成果轉化快,一批高産、穩産、適應機械化生産的優良新品種覆蓋率已提高到86%左右,為糧食生産十一連增做出重要貢獻。
如東縣曹埠鎮直港村9組種糧大戶陸國兵就是良種推廣的受益者。他種了1020畝水稻,從長勢來看,今年畝産估計比去年增加50公斤左右。“好品種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他説,今年,縣農業部門推出“揚育粳2號”、“武育粳24號”、“9108”三個品種,都是省內水稻育種專家選育的,米質好,抗逆性也好,他都選種了。實踐證明,這些品種都是高産品種,在今年雨多氣溫偏低的情況下,仍能實現增産。“按目前水稻長勢來看,每畝大概能比去年多賺七八十元,這些優質品種對農民增收的作用真的太大了。”陸國兵説。
本報記者 鄒建豐 丁亞鵬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