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棚補貼落地尚需嚴格監管

  • 發佈時間:2014-10-14 05:23:5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政府出錢補貼建設農業大棚,是為了推動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然而海南部分地區卻採用“虛假大棚、虛假棚主、虛假合作社、虛增面積、虛報冒領”等手段騙取政府補貼資金,且大棚品質存在嚴重問題。目前,海南已追回設施大棚項目財政補貼資金1600萬元,移送紀檢、檢察機關案件30起

  大棚是設施農業的基礎設施,政府出錢補貼建設大棚,目的是推動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然而,海南省審計部門對11個市縣2011至2013年度財政補貼大棚建設資金管理使用情況進行審計,發現存在大量虛假大棚、虛假棚主、建設偷工減料等問題,六成以上的大棚建設資金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經濟日報》記者了解到,海南許多市縣的相關企業“花樣百齣”套取大棚補貼資金。在海南多個市縣出現大棚補貼資金高過實際造價、通過建大棚賺取差價現象,甚至有些地方每畝大棚造價3萬元,省財政補貼1.5萬元,實際造價僅1萬元。

  此外,材料以次充好問題也很突出。海南省審計廳副廳長何瓊妹告訴記者,審計發現大棚鋼管品質差,每米重量普遍不足國家標準的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表面鍍鋅最好的僅達到標準的63%,最差的只達到8%,品質差到鋼管徒手可以折斷,大棚建好不久就銹跡斑斑。

  “我們在審計查賬時,發現許多大棚業主千方百計隱瞞真實造價。”參與審計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只有昌江縣的一個大棚施工單位提供了真實建造合同,其他所有的大棚業主或農業主管部門都沒能提供大棚真實造價資料,許多大棚業主甚至採取簽訂“陰陽施工合同”、假發票甚至無發票報賬等手段。

  在海南省審計廳日前公佈的《關於11個市縣2011至2013年度財政補貼大棚建設資金審計結果報告》中,“虛”字頻現,“虛假大棚、虛假棚主、虛假合作社、虛增面積、虛報冒領”層出不窮。

  “虛”字背後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以及權力尋租和腐敗等問題。某縣國土局土地交易與服務中心技術員陳某收受大棚業主賄賂,在用GPS測量大棚面積時,篡改數據,出具虛假測量圖,虛增4個大棚面積95.28畝,騙取財政補貼資金135.81萬元。還有不少市縣的農業主管部門在大棚竣工驗收時,測量面積採用手持式GPS儀器,繞大棚建造區域週邊測量,沒有按照規定剔除大棚建造區域內的排水溝渠、道路和空地面積。再如,某縣有15個大棚多報驗收面積186.17畝,多報24.11%,多領財政補貼資金270.11萬元。

  此外,還存在不少虛假業主現象。海南中部某縣一公司為了多拿補貼,竟然虛假註冊7個合作社,將所建的659畝大棚拆分納入合作社申報,超額領取補貼467萬元。西部某市2家公司通過虛假入股合作社,以合作社名義申報958.65畝大棚補貼,多領財政資金868.78萬元。

  “權力下放並非一放了之,而是要上下聯動,既要實現程式簡化,也要實現監督有效。”海南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告訴記者。據悉,目前海南已追回設施大棚項目財政補貼資金1600萬元,移送紀檢、檢察機關案件30起,已有30多名相關人員被依法查處。

  海南省農業廳表示,將建立設施大棚項目監管長效機制,強化對市縣農業部門的指導。海南省財政廳也表示,將積極探索完善職責明確的支農資金分級管理機制,不斷加強對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管力度,將積極推動財政支農資金資訊公開,提高財政支農資金分配和使用的透明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