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從講臺到戰場的“打仗教授”

  • 發佈時間:2014-10-14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楊燕群 吳 旭 劉傳江

  ■強軍先鋒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係胡堅從教35年,有眾多自稱“堅果”的“粉絲”。緣何?只因他是名副其實的“打仗教授”。他不僅是執教為戰的軍校名師,還是通曉實戰的演訓專家。

  採訪中,胡堅説:“如果不上課,我一定會瘋的。”筆者瞅瞅眼前的胡堅:典型的山東大漢,身材魁梧、敦實,不會這麼脆弱吧?他笑著補充説:“我身體不錯,熬夜、下部隊都挺能扛的,但不上課一定會瘋的,因為講臺是我的戰位。”

  接“地氣”才有“底氣”

  在胡堅的辦公室墻角上,挂著100多個款式各異、大小不一的演習胸牌。那是他20多年來參加部隊演訓活動的見證。

  “這是部隊實踐給予我的最高獎賞”,胡堅以此為榮,並對每個胸牌、代碼背後的故事記憶猶新:從集團軍軍區級別演練,到“礪劍”“使命行動”等全軍重大演習;從最初的觀摩人員、解説員,到如今的“指導專家”、導演部成員。

  胡堅主動向部隊靠、往部隊鑽。演習部隊千里機動,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戰法;我軍兩棲裝備列裝下海,他冒著危險和官兵一起編波搶灘,摸索登陸突擊新戰法;為掌握聯合作戰協同方法,他不顧暈船嘔吐,兩次遠赴南海西沙;為體會複雜電磁特殊環境,他在高溫中晝夜連續守候在電臺車裏感受和觀察電磁變化。

  近20年來,他先後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50余次,每年累計在部隊的時間都在3個月以上,足跡幾乎走遍我軍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先後參與總部籌劃決策20多次,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全軍重大課題20多項,主持編寫了我軍《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首部《部隊聯合訓練指導法》和《複雜網路電磁環境訓練指導法》。

  管“閒事”才不誤“正事”

  胡堅説:“要想真正靠攏部隊,就不能耍派頭,要敢吃苦頭,善當‘刺頭’。” 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徐雲法深有感觸:“他是紅藍雙方最可怕的人,他在紅方,藍方要命,若在藍方,紅方麻煩。”

  在一次演習行動中,出現了60秒空白。胡堅問:“60秒裏沒有任何行動,部隊在幹什麼?”

  一領導回答:“這是我們部隊的習慣。”

  胡堅一擼袖子站了起來:“什麼習慣?這是不打仗慣出來的壞習慣,實戰化訓練就是要改改這樣的老習慣!”

  在北京軍區某師原炮指部主任尹應龍的眼裏,胡堅不僅是部隊演習的“設計師”,更是解決問題的“工程師”。2011年,該師在新型作戰力量建設上遇到難題,胡堅先後10多次帶著團隊與部隊一起合力攻關,並連續兩個多月與部隊官兵一起奮戰在大漠戈壁,探索出多種作戰運用方法。

  常聞“硝煙味”才防“轉基因”

  胡堅的血液裏始終流淌著軍人的DNA,腦海裏永遠回蕩著戰場的衝鋒號。胡堅常説:“軍人只有常聞‘硝煙味’,才能防止‘轉基因’”,“‘打仗’這個詞,絕不能淡出軍人的話語體系”。

  1979年,在與老山前線官兵的交流中,一位畢業學員信中的兩句話,他至今記憶猶新:“很多在學校學到的技戰術在戰場上都很管用,但也有些科目沒學好,很後悔”,“如果能活著回來,我一定跟您再好好學”。事隔多年,胡堅仍堅持認為,學員的這兩句話,既是他多年來堅守講臺、執教為戰的一個動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圍繞實戰搞教學,胡堅既種了部隊的地,又磨快了自己的刀,還給教學這塊田施了肥。他總是第一時間把部隊實踐中最鮮活的東西帶回學院,不斷給課堂注入打仗基因,為學員點燃打贏激情。每參加一次重大演訓,他就為學院帶來一場精彩報告;每參加一次部隊調研,他就為學科開出一門創新課程;每參加一次重大課題,他都能為教學改革提出寶貴意見。他堅持每年開設1至2門新課,先後領銜開設了20余門新課。“知識多一點鮮活,就能為戰鬥力加注一份活力”,胡堅説。

  兩個“戰場”的對接融合,鑄就了胡堅作為一名“打仗教授”,在和平時期特殊的“千里沙場”的精彩人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