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5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千里長渠一線牽 一江清水向北流

  • 發佈時間:2014-10-14 01:30:2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垠

  10月底,人們翹首期盼的漢江水,將從南陽陶岔渠首閘至北京團城湖,穿越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輸水幹渠直抵京津。屆時,京津百姓喝的每一杯水,約有1/4和1/2來自這裡。

  “明年4月,北京亦莊地區的居民有望喝上南水北調工程送來的漢江水”。同行記者將這一消息發至微信朋友圈,不一會兒工夫,人們的問題接踵而至:穿越千里的“南水”,水質如何保證?輸水過程中産生的水污染風險幾何?

  帶著這些疑問,近日,記者隨同中央媒體團走進陜西、湖北、河南等地一探究竟。

  強力治污 一場聯動的“凈水”保衛戰

  如果説縱跨鄂豫兩省的丹江口水庫即將成為中國北方的“大水缸”,南陽陶岔渠首閘就是接通“大水缸”的“水龍頭”。源於秦嶺南麓陜西漢中,綿延秦鄂三千里的漢江,則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提供了清澈水源。

  一排排小洋樓林立,廣場上音樂噴泉起舞,被雨水沖洗後的街道清爽而整潔。這裡是陜西省漢中市高土壩村,眼前的移民安置社區便是陜南移民的新家。

  “隨著社區規模越來越大,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成了問題,於是我們探索出垃圾生活污水集中無害化處置的方法,先用三格式化糞池處理,經由人工濕地二次處理後,排放的水可以用來養魚、灌溉農田或苗木。”村黨支部書記王琨告訴記者,獨居戶的生活污水也不能亂排亂潑,要經過“庭院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備”處理後才能排放。

  自2006年—2012年,國家投資78.5億元,安排新建污水處理廠174座、新建垃圾處理場98座。“這些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項目覆蓋水源區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重點鄉鎮,徹底改變了以往污水直排和垃圾亂倒的現象,對保護水質起到關鍵作用。”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副主任于幼軍説。

  南水北調關鍵在移民,成敗在水質。要調水,必須先治污。一場從水源地到“大水缸”,再到“水龍頭”的“凈水”保衛戰聯動開展。

  兩岸綠樹成行,河裏清水潺潺,湖北十堰泗河馬家河段如今成了十堰人民休閒的好去處。就在兩年前,神定河、泗河等五條河流還是雜草叢生、“臭”名在外的納污河流。國內多位權威專家認為,“五河”達標根本無法實現。

  十堰市位於丹江口水庫水源核心區,雖然五條河流的水量佔入庫總水量不到1%,對水庫水質影響甚微,但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中線調水水質的信心。

  十堰人迎難而上,向神定河等五條不達標入庫河流宣戰。

  2012年底,十堰啟動“截污、清污、減污、控污、治污”五大工程。排污口整治和清污分流管網建設,讓污水進管網,清水入河道;河道清淤並恢復河流兩岸生態功能,在每條河流的節點位置安裝監測探頭,實施24小時動態監測……

  經過幾年治理,五條河流水質明顯改觀,昔日的污水河變身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城市景觀。

  清潔生産 環境與發展不再“擰巴”

  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流域面積9.5萬平方公里,包括河南南陽、湖北十堰、陜西安康和漢中等8市(區)43個縣,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9個,省級扶貧重點縣8個。

  與之相關的另一組數據是,自2006年以來,水源區已關停500家規模以上污染嚴重企業,依法取締小礦山、小冶煉、小造紙、小水泥等“十五小”企業千余家。

  一邊是水源區1500萬人的生存發展,一邊是上億人亟待安全的水質解渴。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再次較上了勁。

  黃姜是秦巴山區的特有作物根莖,提煉的皂素被稱為“植物黃金”,是激素類藥物的主體元素。黃姜種植和加工業門檻低、見效快,不僅是陜西、湖北等地的重要經濟支柱,也是當地人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然而,黃姜加工傳統工藝用水量大,排放的廢水污染物濃度高,化學需氧量濃度往往達到每升上萬毫克,是一般生活污水的幾百乃至上千倍。

  針對地方資源形成的特色産業,國家從頂層設計上進行規範指導。國家發改委將黃姜皂素加工産業納入《國家産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環保部制訂黃姜行業廢水排放標準,關停了不能達標排放的200多家中小黃姜加工企業。科技部加大投入,在僅剩的幾家規模較大且符合産業政策的企業開展廢水治理科技攻關。

  “一噸黃姜只能形成千分之六的皂素,以往提煉一噸黃姜皂素就需要20噸硫酸,而這意味著70%的水、15%的澱粉和纖維素只能當作廢棄物直排漢江。”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博士潘涔軒説,黃姜皂素清潔生産項目,在陜西省山陽縣金川封幸化工有限公司的試驗和攻關,改變了環境與發展這一擰巴的現狀。

  2014年,年産300噸的黃姜皂素生産項目通過陜西省環保廳驗收。“生産一噸皂素只需2噸硫酸且能迴圈使用,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減排九成以上,實現達標排放。”潘涔軒告訴記者,藥渣加工的有機肥為黃姜和茶葉提供養分,回收的纖維素和澱粉加工後可發展生豬養殖。

  黃姜産業轉型,只是水源區內千萬家企業的縮影。

  河南淅川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農業種植大量使用化肥,是造成丹江口水庫總氮超標的原因之一。為換取一庫清水,淅川人轉而在丹江口庫區周邊發展生態經濟,打造金銀花基地。

  2010年,該縣福森藥業在九重鎮唐王橋村租地一萬多畝,集中連片種植金銀花,不僅帶動400戶農民增收致富,也減少了使用氮肥引發的農業面源污染。

  綠色屏障 守護千里長渠的“清道夫”

  庫周1公里(約160萬畝)內住著29萬人,有耕地36.7萬畝,農業種植使用的農藥、化肥隨雨水直接流入丹江口水庫……2011年調研丹江口庫區的情景,在於幼軍腦海中閃現。

  “為有效阻隔農業面源污染物進入水庫,我們提出建設環庫生態隔離帶,‘十二五’期間將在庫周1公里範圍內通過造林形成環庫生態屏障。”

  為此,國家投資3.4億元,將在40萬畝宜林地上進行人工造林、森林撫育、封山育林,並將庫周1公里範圍內的36.7萬畝耕地全部納入國家新一輪的退耕還林計劃,發展綠色高效農業和規模化畜禽養殖業。于幼軍透露,“十三五”期間,擬將生態隔離帶範圍向外延伸3公里左右,從根本上解決庫周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併為整個水源區開展面源污染防治積累經驗。

  飲水思源,是國人一貫的感恩心態。一口甘甜的丹江水,融匯了水源區人們的犧牲與奉獻。不僅是移民搬遷帶來的變動,企業關停造成的稅收損失,還有那些默默守護水源區河流的人們。

  陜西省白河縣城關鎮公路村,是漢江出秦入鄂的分界點。為了將優質水源的接力棒遞給湖北,白河縣實行從縣、鎮、村的三級分工“河長制”,縣長、鎮長、村長分別為總河長、執行河長和巡河長,對轄區內地表水污染防治和恢復改善負責。

  “‘河長制’工作任務納入‘紅皮書’考核,對出現嚴重污染水質事件的相關部門和人員,實行一票否決。”白河縣副縣長、責任河長盧存安説,今年,白河集中開展聯合執法3次,查處案件16起,執法效果震懾一方。此外,縣裏投入540萬元,在漢江過境段沿316國道易形成污染的重要部位,正實施全覆蓋的江面探頭監控工程。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幹線生態帶建設規劃》指出,通過植樹造林、農業結構調整、園林綠化等,在中線總幹渠兩側保護區內通過植樹造林形成30—60米的綠色生態屏障。目前,工程沿線南陽、平頂山、鄭州等市已建成部分林帶和綠地,河南其他市縣和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也將逐步實施林帶建設規劃。

  重重綠色屏障,道道生態關卡,只為一江清水送京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