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實現夢想
- 發佈時間:2014-10-13 01:31:0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0年5月,我看了一部電影,記住了一個人,那部電影是《鋼鐵俠2》,那個人是伊隆·馬斯克。當時,影片有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鋼鐵俠”在摩納哥賽車俱樂部裏大讚伊隆的灰背隼(Merlin)發動機。我依稀記得,灰背隼似乎是勞斯萊斯公司的。帶著疑惑,我回家後便上網搜索答案,發現馬斯克公司的獵鷹火箭的主發動機也叫灰背隼。緊接著,我又搜了搜馬斯克的資料,這下真嘆為觀止:他過的就是“鋼鐵俠”的真實人生。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跟蹤研究馬斯克,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勵著我不斷前進。
馬斯克的經歷堪稱“夢想照進現實”的傳奇。最初,他是網際網路大鱷,從矽谷起家,創立了世界第一家網路支付公司貝寶(Paypal)。躋身億萬富豪行列後,彼時的馬斯克並沒有功成身退,反而溯流行舟。他以解決人類生存和生命延續的重大問題為己任,將學生時代的夢想化作希望的種子,同時運營著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和太陽能城市公司(SolarCity)。
創業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2008年,馬斯克曾陷入人生的最低谷:SpaceX三次試射火箭失敗,公司瀕臨破産;因為研發成本過高,特斯拉也接近關門;而他的第一段婚姻也走到盡頭。在巨大的困境面前,馬斯克並沒有放棄和崩潰,他就像黑暗中的武者,積極尋找途徑解決問題,並且勇敢地下了人生中最為關鍵的賭注。最後,他贏了,兌現了自己的三個人生目標,並繼續在這三個領域顛覆著人類的未來。
當我不斷和朋友講起馬斯克的故事時,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驚嘆世上竟有如此神人,神奇地超過喬布斯。然而,直至今日,國內知曉馬斯克的人還是不多。從事金融的人,可能知道貝寶;喜歡汽車的人,可能知道特斯拉;光伏行業的人,可能聽説過SolarCity;航太界的人,可能開始研究SpaceX;還有更多的人,對他了解更少,甚至把馬斯克的名字叫成馬克思。
馬斯克遠不如喬布斯出名,也許是因為火箭、飛船和特斯拉離大眾的生活太過遙遠,不像人人可以用上手機。如果説喬布斯的簇擁者是“果粉”,那馬斯克的粉絲就是“愛馬士”。但也許一個世紀後,人們可能更會記住馬斯克,因為飛船和特斯拉可能才是拯救世界、改變未來的神器。
喬布斯輕輕的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馬斯克悄悄的來了,在星輝斑斕裏放歌。
有時候,我想到在13億人口的國家裏,對夢想和現實感到困惑的人那麼多,就有一種要做點什麼的衝動。我也經常在想:也許10年內,中國能再出一個喬布斯,但能否誕生馬斯克這樣的奇才呢?此外,馬斯克身上代表的創新精神和人生夢想,也正是我們領導人所提倡的。基於這些,一年前的一天,我的腦海裏彈出了一個想法:寫一本關於馬斯克的書。
馬斯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有人説他是不切實際的妄想症患者,也有人説他將成為再次改變世界的偉人。他有異想天開的膽氣,也有腳踏實地的堅持。旁人看來不過一枕黃粱,他卻總能讓“夢境”變得真切。在我的眼裏,馬斯克是一個充滿個性、富有挑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
馬斯克取得今天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創新。正如他在公開信中寫道:中國是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但美國的自由企業制度保證了美國仍然具有最強的創新能力。反思我們自己,經濟增長並不能完全等同於經濟發展,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根本出路在於創新。師夷長技以制夷,位卑未敢忘憂國。每每記起馬斯克的公開信,我就想把4年來從他身上學到的東西“兜售”給更多的國人,為國家的創新發展之路盡一份微薄之力。
為了寫好馬斯克,我盡力去體驗他的創業歷程、去把捉他的內心世界。不僅對蒐集的資料進行甄辨、篩選、多方考證、去偽存真,還不斷追尋那種“入乎其內”又“超乎其外”的境界。寫作的過程,也讓我對馬斯克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在我看來,他最成功的地方有三點:信仰物理、網際網路思維和殖民星際。
物理學對馬斯克的人生軌跡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習慣於用第一性原理來思考問題,以致他發出“我只信仰物理學”的慨嘆。在馬斯克的思維中,如果想做一些新的東西,就必須依賴物理學,而物理學的方法往往是反直覺的。物理學培養了他的縝密思維,經濟學又賦予他的管理方法。正是這兩種學科的疊加,使馬斯克既能當好首席執行官(CEO),又能兼任首席技術官(CTO),實現了管理和技術的完美結合。這樣,就能真正做出網際網路時代最需要的低成本和高品質的産品。
馬斯克也是最早以網際網路思維改造傳統的開拓者。汽車、光伏、太空,這些看似與IT相距甚遠的行業,在他手裏都産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馬斯克把原本存在的生産要素進行了重新組合,創造出新的實用解決方案,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他不按常理出牌,他沒有中間融合,只有顛覆和取代。發軔于X.com的特斯拉、SolarCity和SpaceX,創新精神永續傳承,網際網路思維無處不在。X寓意著未知、創新和冒險。從X.com到SpaceX.com,是“未知”的迴圈,是“創新”的繼續,是“冒險”的征途,更是馬斯克對事業、理想和人生的執著追求——永遠上路,才能永遠在路上。
馬斯克還高調地向世界宣佈他要去火星的想法。從某種意義上説,他可能成為大航海時代哥倫布式的人物。二十世紀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為年輕人打開了一扇照進光亮的窗戶。數年後,一批高科技富翁紛紛開啟矽谷模式進入太空産業。然而,由於巨大的行業壁壘,包括谷歌創始人拉裏·佩奇、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在內的矽谷巨每人平均碰壁而回。唯有馬斯克完成了從矽谷到太空的驚險一跳,他甚至反覆説成立SpaceX就是要幫助人類變成“跨星際物種”。現在,馬斯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航太器發射和回收技術的國家和個人(另外三個是美國、俄羅斯和中國),他還在以獵鷹重型火箭實現他的“火星之旅”……
寫作,就像長跑,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過程,只有經歷虛脫的狀態,才能體會艱辛後的美麗。馬斯克曾説,他每週工作100小時。這一年,我每週花在工作和寫作上的時間也接近100小時。苦中作樂,是一種極致的快樂。用第一性原理來説,我寫書不為其他,只求為讀者介紹一個真實的馬斯克,樹立一個真正的學習榜樣。
寫作,也是一個“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過程。我曾經在“由薄到厚”的階段躑躅不前,又在“由厚到薄”的階段苛刻地刪除十萬餘字。遵循力求真實、不加虛構的原則,本書儘量還原馬斯克的成長和創業經歷,探究馬斯克成功的關鍵原因,力求挖掘更多潛在的、引人深思的高價值資訊。從內容上看,不僅是個體的成長歷程,也包括個人情感、事業追求、理想願景和管理哲學;還試圖説明,創新型人才只有在匹配的環境下才能得到更好的成長、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
我一直以為:寫作的目的是提出或介紹新的思想,併為他人提供思考的素材。我希望越來越多的國人了解馬斯克,並從他身上學到創新的真諦;我更希望在若干年後,中國能出現改變世界的創新英雄,中國能成為全球科技的創新中心。
備註:本文是《鋼鐵俠是怎樣煉成的》後記,該書由航太英雄楊利偉作序,孫家棟院士、柳傳志先生、金一南教授、潘建偉院士、袁岳先生聯合推薦,2014年10月面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