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締造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搖籃”

  • 發佈時間:2014-10-13 01:00: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的諾貝爾三大自然科學獎已水落石出———物理學獎授予日本科學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學家中村修二,表彰他們發明瞭藍色發光二極體(LED )以及由此帶來的新型節能光源;化學獎由美國科學家埃裏克·貝齊格、威廉·莫納和德國科學家斯特凡·黑爾分享,以此肯定他們在超解析度熒光顯微鏡方面作出的貢獻;擁有美、英雙重國籍的約翰·奧基夫以及挪威的梅-布裏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夫婦,憑藉針對大腦定位系統的研究,共同獲得了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設立的三項自然科學獎,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綜合科研能力的一面鏡子。從統計數字看,美國憑藉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超強的科研實力,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獲獎人數上自然獨佔鰲頭,但其他國家並非沒有任何機會。瑞典、法國、日本等國在政府主導之下,重視基礎研究、確保科研投入、重視國際交流,同樣為科學家們創造出寬鬆、開放、自由的科研環境,使之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也佔據一席之地。

  瑞典:把青年學院打造成“預備隊”

  瑞典皇家科學院以評選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和經濟學獎聞名世界,其中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兩個科學獎項在世界科學界也舉足輕重。同時,這個人口不到千萬的小國産生了多位諾貝爾科學獎項得主。究其根源,積極培養青年科學人才、推動研究平臺國際化兩大“法寶”功不可沒。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領導小組由院長、3名副院長和1名專職工作的秘書長組成,其職能管理機構是由領導小組和12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科學院的規劃。除常務秘書一人專職處理日常事務外,包括院長在內的所有院士都是業餘的,不享有任何直接的經濟補貼。

  在確保現有科研資源被充分利用以提升國家科技實力的前提下,瑞典皇家科學院也不忘加大對青年研究學者的激勵。2011年5月,在皇家科學院的推動和倡議下,“瑞典青年學院”作為獨立的機構正式成立,為瑞典跨學科的年輕科學家們提供了新平臺。該機構被視為皇家科學院院士的“後備軍”,激發了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專注于國家科研事業的熱情,成為培養瑞典青年科研人才的又一個“孵化器”。

  青年學院的主要運作機制是這樣的:獨立的青年學院主要是作為一個跨學科的平臺,併為年輕的研究人員在瑞典提供研究政策的中心。雖説是“青年”,也需要研究人員在學術領域有10年以上研究經驗。青年學院的成員每5年評選一次。目前學院共有34名成員,並將逐漸增至最多40名。參選標準以科學貢獻而論,所有學科都可參評。青年學院由1名執行院長和皇家科學院秘書處共同掌管。現任院長和副院長分別來是來自於瑞典皇家工學院和卡羅琳醫學院的教授,執行院長來自瑞典皇家科學院。青年學院的資金來源主要由埃林-佩爾松家族基金會、克努特-愛麗絲·瓦倫貝裏基金會、拉格納爾·雪德貝裏基金會和瑞典教育部提供。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貝裏斯特羅姆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諾貝爾獎設立初始,只局限于在北歐地區和其他歐洲國家評選。後來諾貝爾本人週游列國,逐漸認識到只有將評選擴大到世界範圍,才能用更廣闊的視角來對獎項進行評定。基於很多研究學者從歐洲遷移到美洲和其他地方,諾貝爾獎的提名參選者也逐漸從歐洲擴展到世界各地。貝裏斯特羅姆説:“只有通過國際化的視角才能促使瑞典科研不斷發展。”諾貝爾獎不斷國際化也為其自身在國際科學界的分量得到不斷提升,時至今日,諾貝爾獎中的科學獎項已成為物理學和化學研究的國際“風向標”。他還強調,隨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在世界科學界分量越來越重,瑞典的科學家們也從中得到了更多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在國際化的平臺上,對瑞典這樣一個人口較少的國家來説,無疑是促進其不斷重視科研和延續創新精神的重要步驟。

  瑞典皇家科學院現有175名外籍院士。貝裏斯特羅姆認為,除了諾獎評選範圍本身的國際化,外籍院士的加入也使瑞典科研大環境更加國際化。據他介紹,外籍院士沒有任何經濟補貼,僅享有“頭銜”,很多皇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都是通過國際合作科研項目加入的“很多外籍院士可能在其他國家也擔任科學院院士,但並不影響他們加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我們希望搭建國際化的交流平臺,促進科研的合作與開發,保證瑞典的科研走在世界最前沿。”貝裏斯特羅姆説。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充當“國家隊”

  今年8月,國際數學聯盟將菲爾茲獎頒給了任職于巴黎狄德羅大學和巴西國立數學研究所的阿圖爾·阿維拉。這位在35歲便拿到“數學界諾貝爾獎”的數學家還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一員。

  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1939年成立)的歷史上,走出了19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經濟學獎獲得者、12位拿到菲爾茲獎的數學家、1名獲得阿貝爾獎的數學家和1名獲得圖靈獎的電腦科學家。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隸屬於法國國民教育、高等教育與研究部,是法國最大的公立科研機構,也是歐洲乃至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基礎科學研究機構之一。作為由國家支援的公立科研機構,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使命為包括評估、從事或推動一切有助於科學發展和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研究活動;協助研究成果的應用與推廣;發展科學交流並促進法語的推廣;支援研究培訓和通過研究進行培訓;參與國內與國際科學發展形勢、前景的分析,以便制定相應的國家政策。

  目前,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在法國科研體系中擁有獨特地位和絕對優勢,幾乎涉及並主導了法國科技研究和發展的各個方面,包括數學、物理、資訊與通訊科學技術、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地球和宇宙科學、化學、生命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工程科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據統計,2007至2011年間,研究中心平均每年發表各類研究成果43000份。

  大量前沿科研成果的實現和眾多頂尖科技人才的養成,自然要歸功於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多年來形成的成熟的組織體系、科學的人才選拔、管理和考評機制以及有效的激勵機制。

  每年,法國國家科研中心都會公開招聘研究員、工程師、技師和行政人員。截至2013年底,研究中心共有24955名正式員工,其中包括11204名研究員、13751名工程師、技師和行政人員,以及近8000名非正式員工。科研中心下屬的各個實驗室每年會接待約6500名正在準備博士論文的科研人員和其他簽約研究員(其中46%為外籍)。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員實行終身聘用制,屬於國家公務員行列。法國在2007年2月曾頒布一項法律,規定國家公職人員終生有權享受職業培訓。因此,一旦成為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一員,這些研究人員在整個職業生涯期間都能得到研究中心在法國各個大區的人力資源團隊提供的幫助、支援、建議和培訓。根據法國相關法律規定,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有權選擇到某一家企業任職或開辦自己的公司,但要遵循相關程式。

  為了保證這樣一個龐大的科研機構的效率和研究品質,早在1945年,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就成立了科研評估機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參與制定研究中心科學政策、分析科學發展形勢和前景、研究人員的選拔和評估,以及下屬各研究單位的評估。該委員會當中,分管不同學科的小組和跨學科委員會共同參與科研人員的評估。評估意見從高到低分為:滿意、延期處理、保留意見和警告四個類別。若一名研究人員獲得“保留意見”或“警告”這兩種評價時,將必須接受評估後個人跟蹤。這種機制旨在針對每個研究人員的不同情況制定專門的行動計劃,調動起在科研方面或人力資源方面與該科研人員有關的多方力量,共同幫助其回到符合科研中心期待的業務狀態。此外,根據相關法律,科研中心那些獲得國內外重要科學獎項、或者對學科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研究人員能夠獲得國家頒發的獎金。

  日本:注重基礎研究科研經費充足

  今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將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開發了具有實用性藍光發光二極體(LED )的名城大學教授赤崎勇、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日裔美籍教授中村修二。

  迄今為止,包括日裔美籍的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南部陽一郎在內,共有22名日本人獲得諾獎,除兩名文學獎和1名和平獎之外,自然科學獎項佔了絕大多數,而後來獲得美籍的南部陽一郎和中村修二,也是由於其在日本國內研究時的成果而獲獎的。日本憑什麼拿到這麼多諾獎?

  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給出的答案是,日本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其實是由於知識的長期積累,是通過積累基礎研究、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育領域,不應單純強調科學技術的國際競爭力,從中長期來看,在開發能夠賺錢的技術時,還應注重發展不會立即産生經濟效益、需踏踏實實花費時間積累的科學技術。簡單來説,基礎研究(長期)和應用研究(短期和中期)的積累都是非常重要的。

  森康晃指出,在生物工程領域,日本比起美國來有相當差距,但在基礎研究領域,有一些地方還領先於美國。他認為,科學技術的水準和教育的水準,也受歷史影響。日本的科學技術和産業結構的相當一部分,是在明治維新前持續了300年的江戶時代就奠定了基礎研究的根基,並培育了很多人才。雖然當時日本沒有歐美那種産業革命和技術革新,但在數學等基礎領域卻一直進行著獨自研究,而且通過唯一允許進行通商的荷蘭這個窗口,也窺見了一些歐美的科學技術。在江戶時代,由於鎖國政策,只有荷蘭被允許與日本通商,西方的學術就是通過荷蘭人以及荷蘭語進入日本的,因此統稱為“蘭學”,蘭學的研究對象涵蓋醫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測量方法、炮術、制鐵等技術,西方史、世界地理、外國概況等人文科學,而主要就是以醫學為主的自然科學。可以説,在明治維新“文明開化”前,日本已奠定了部分自然科學的基礎。

  《每日新聞》8日的報道指出,南部陽一郎和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下村修,是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工作的,經過40多年才獲獎。此次諾貝爾物理獎也是以上世紀80年代的研究成果為主。報道援引東京大學教授藤原裕子的話説:“進入本世紀,獲獎者增加只是看到了數十年前的投資效果,現在如果不大力向基礎研究投資,數十年後將導致嚴重後果。”

  此外,森康晃指出,在日本,政府向大學和産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政府的研究機構(現在大部分都成為獨立行政法人)提供研究開發經費。至於日本企業的研究人員,各個企業都是根據其貢獻程度,支付相應報酬。一般來説,由於存在終身雇傭制度,很少有人貪圖鉅額的發明獎金而做出急功近利之舉。

  戰後,日本以科技作為立國之本,以舉國之力投入鉅資進行科技創新,而企業也將創新當作生命,整個社會存在著濃重的重視創新的氛圍。文部科學省週邊機構“日本學術振興會”負責制定具體的科學研究項目,其掌管的“科學研究費”是日本最大規模的競爭性申請類科研費,佔日本政府全部競爭性科研費的6成以上,是當前日本科研經費最重要的來源之一。

  日本學術振興會制定的《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公開招募要領》,涵蓋人文社會、理工學、生物學以及新領域等幾乎所有科技領域,並詳細列出研究項目、研究年限、招募人員的資格和辦法,研究資金使用方法等。研究金額從500萬日元到2億日元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特別推進的重點項目,則不設上限。

  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預算安排納入日本政府5年一度的“科學技術基本計劃”。在2011至2015年度的第四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中,科研費預算比上一個5年計劃有數百億日元的大幅提高。2013年度,科研費預算額規模為2381億日元。到2012年度底,大約有6.9萬個研究項目接受日本學術振興會的科研費資助。研究人員能夠從大學、企業或國家獲得充足的研究經費,可以説是能夠安心進行研究的充分物質保障。

  日本在二戰後科技水準獲得飛速發展,主要是採取了産業界、政府和學術界合作的體制,也就是一般所稱的“産官學”合作體制。産官學合作體制對於科技成果轉化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本大學的教員往往與工廠的科研人員一起參加某領域的學會,這樣在學會舉行學術活動時,就可以與工廠建立人際關係,更好地了解工廠的需要,根據工廠的需要開展各種研究。同時,學會也是橫向聯繫的渠道,可以更好地了解業內情況,開展合作研究,避免重復勞動和各自為戰。日本各大學開展的“學學”合作更是一個促進整體科研水準提高的重要手段。

  歐盟:科研框架規劃激發人才規模效應

  在歐盟28個成員國中,英、法、德等國都是傳統科研強國。為了充分挖掘科研人才潛力、整合科研力量,提高歐盟科研水準並把創新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産力,歐盟通過實施一系列科研框架規劃來發揮人才規模效應。

  歐盟的科研框架規劃可追溯至1984年,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官方綜合性科研與開發計劃之一,具有投資額度大、研發領域廣、參與機構和人員多等特徵,是歐盟實施其科技戰略和行動的最主要工具。

  歐盟委員會負責實施和管理科研框架規劃,同時協調各成員國的科研計劃。縱觀其20年來的發展變化,可以發現,歐盟對該計劃的資金投入顯著增加,研究領域也逐步擴展,從當初以能源和工農業為主,轉變為現在的緊跟前沿學科、多領域綜合發展。另外,該計劃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最初只局限在少數歐盟成員國內部開展,如今吸引了來自世界上多個國家、近百萬個高水準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的廣泛參與。

  為促進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第七個科研框架計劃于2007年初啟動,持續至2013年,總預算超過530億歐元。2013年12月11日,投資總額達770億歐元的歐盟“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正式啟動。

  作為此前歐盟一系列科研規劃的強化延續,“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本來應稱為“第八個科研框架計劃”。但在應對歐債危機的關鍵時刻,為了突出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改稱為“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其涉及範圍加大、執行力度加強。

  “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幾乎囊括了歐盟所有科研項目,分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三大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整合歐盟各國的科研資源,提高科研效率,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

  2010年7月,為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增加競爭力,歐盟決定篩選“未來和新興旗艦技術”,以便集中力量,儘快取得突破。2013年1月,歐盟委員會宣佈,石墨烯和人腦工程兩大科技入選“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並分別設立專項研發規劃,每項規劃將在未來10年內各獲得10億歐元的經費。

  2014年7月,歐盟委員會宣佈,歐盟“地平線2020”科研規劃所屬的第一批七個公私合作項目徵集正式啟動,未來7年內總投入資金額將達195億歐元。歐盟範圍內的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都可申請參與,歐盟相關機構將通過同行評審來進行選拔。項目主要覆蓋七個領域,包括創新型藥品,燃料電池和氫能技術,更清潔、更安靜、二氧化碳排放更少的飛機,用可再生資源和創新技術來生産更環保日用品等。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特別指出“只有來自學術界、企業、研究機構等精英人才聚集到一起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應對我們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這就是公私合作項目的意義所在。”

  (參與報道記者:付一鳴 和苗 藍建中 張曉茹 張雪飛 王龍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