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怎樣喊“別人的孩子”回家吃飯

  • 發佈時間:2014-10-10 05:28: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整個9月,許多人都為兩樣內地買不到的東西望眼欲穿、相思成災:一是iPhone6手機,一是阿里巴巴的股票。蘋果旗艦店前擠滿了開門就搶的“黃牛”和“果粉”,而參加BABA路演的上千投資者排起了足足拐了18個彎的長龍,等個電梯都要半小時以上。

  眼看著人家又是坐地起價,又是“綠鞋”增發,轉眼刷新了史上最大的IPO紀錄;耳聽著那邊開市鑼聲一響,百富榜上誕生了第一位不搞房地産的首富,這邊卻是聲聲嘆息和抱怨。

  在大多數國人心目中,阿里巴巴這個“完美先生”本來是地道的國貨:在我們眼皮子底下長大成人、一口一個地管我們叫“親”。是中國的2億多活躍買家和800萬活躍賣家,一單單成就了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線上和移動商務公司”,如今卻被攔在資本盛宴門外,據説連曲線打新的國內基金也鎩羽而歸。想想看,從此每次“敗家”,都只為國外投資者貢獻紅利,情何以堪。

  掐指數數這些“國內賺錢、境外分紅”的“身邊的公司”,從早年的騰訊、百度、新浪,到最近的京東、噹噹、唯品會,已是很長一串名單。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的數據顯示,排名中國內地前十的網際網路公司“流落”到世界各地的海外市值達2萬億元。

  “別人家的孩子”是讓每個人都壓力山大的一面鏡子。讓這面體格壯、成績好、懂事早的鏡子一照,我們總是顯得身板孱弱、智力平庸、情商樸素。阿里巴巴此次在美高調IPO,無疑是給A股市場立起了一面鏡子:看人家的股市實行註冊制,鼓勵創新創業;看人家的股市寬容度高,能接受“同股不同權”;看人家的股市走慢牛,行情那叫一個長……一句話,都是A股市場不爭氣,讓阿里巴巴這樣本來該煮熟在自家鍋裏的鴨子飛了。

  亡羊補牢未為晚。借此檢討得失、補足短板,確實很有必要。但仔細審視圍繞阿里巴巴上市而起的眾聲喧嘩,未必全部命中A股市場的真問題。比如説到上市審批週期冗長,阿裏在幾個市場之間打轉兒,也沒少耽誤時間;比如説到上市財務標準過高,在阿裏營收和利潤連續數年翻番的業績前,哪還有什麼門檻?至於説到缺乏對多層次股權架構的包容,確實是A股比不上紐交所的地方,但這種建立在對資訊披露和投資者保護有充分把握基礎上的高段位玩法,即使在多數成熟市場包括香港聯交所也還是例外。

  所以説,真正的問題恐怕不是反思A股市場容不下阿里巴巴,而是阿里巴巴為什麼放棄了近在眼前的市場。扒開阿裏本土化的外衣看看就很清楚:註冊地在開曼群島、幾輪融資都來自外方機構,馬雲在路演中的表述其實滴水不漏:“我們不是一家來自中國的公司,而是碰巧在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

  這句話適用於很多身體裏流淌著國際化血液的公司。資本的基因決定了他們在哪上市。即使A股市場一夜之間拋棄審批制跨進註冊制,即使A股市場在同股同權基礎尚未夯實的時候就直接進階VIE,BABA們來不來赴宴也是個未知數。

  “隔壁老馬去紐交所敲鐘了。”與股民相比,杭州的樓盤廣告更精準地把握了彼此關係的定位。廣告説:“此後的若干年裏,我們小區將只出現兩種人,去過紐交所敲鐘的,和還沒有去紐交所敲鐘的。”

  與其總惦記著喊隔壁“別人家的孩子”回家吃飯,不如回家好好培養老馬隔壁自己家的孩子。比如打牢保護投資者的制度根基,營造有利於長期投資的文化,實現從審批制向註冊制的平穩過渡,讓自己家的“阿里巴巴們”從一開始就得到充足的資本養分。不是有句因阿里巴巴上市而躥紅的話嗎:“夢想還是要有,萬一有天實現了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