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方猜測中國遙感衛星系軍用 可定位跟蹤美航母

  • 發佈時間:2014-10-09 08:53: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劉 揚  責任編輯:羅伯特

  

  9月8日11時22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21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同時搭載發射了國防科技大學研製的天拓2號衛星。

  中國9月8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4B”運載火箭,將“遙感-21”號遙感衛星和“天拓-2號”試驗衛星發射升空。最新一期《簡氏防務週刊》認為,“遙感-21”衛星是一顆海洋偵察衛星,而整個“遙感”系列衛星也是服務於軍事目的。有分析認為,目前,海洋偵察衛星主要包括主動型和被動型兩類,如果想要跟蹤大型水面艦艇編隊,海洋偵察衛星是必不可少的,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確實對海洋偵察衛星有需求,但是外界對“遙感”系列衛星的猜測並無實證,多是捕風捉影。

  “遙感”系列被稱軍用衛星

  《簡氏防務週刊》報道稱,中國官方媒體稱,該衛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産及防災減災等領域。”這是中國描述大部分遙感衛星的功能,但是分析人士相信“遙感星座”用於海洋偵察監視。報道稱,此前的8月9日,一枚“長征-4C”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將“遙感-20”送入軌道。而中國媒體報道稱,這顆衛星的用途和“遙感-21”相同,其他消息來源表明它包括三個載荷,“以這種方式發射使其非常適合海洋偵察”。

  文章稱,分析人士相信“遙感”系列衛星攜帶電子情報支援、截獲和合成孔徑雷達等載荷。該系列的第一顆衛星,“遙感-1”于2006年4月27日發射,據信該衛星攜帶中國第一個天基合成孔徑雷達。報道稱,2010年3月5日發射的“遙感-9”衛星,是中國首次部署三衛星星座,緊接著2011年11月和2013年9月以同樣方式發射了“遙感-16”“遙感-17”。此前,美國航空航太局(NASA)網站也認為,中國“遙感”系列衛星用於軍事目的,“其任務與定位和跟蹤外國艦艇有關——主要收集水面艦艇的無線電信號和光學影像。”

  海洋偵察衛星可定位航母

  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介紹,西方媒體所指的海洋監視衛星是用於探測、識別、跟蹤、定位和監視全球海面艦艇和水下潛艇活動的衛星。它具有覆蓋海域廣,探測目標多而且多是活動目標的特點,所以多采用多星組網體制,以保證連續監視。世界上第一顆海洋監視衛星是蘇聯于1967年12月27日發射的“宇宙-198”號 ,蘇聯的海洋監視衛星自1973年後進入實用階段。

  海洋監視衛星按所攜帶的監測設備的種類分為兩類,即電子偵察型(又稱被動型)海洋監視衛星和雷達偵察型(又稱主動型)海洋偵察衛星。前者利用多顆衛星同時截獲艦載雷達和通信設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來測定水面艦隻的位置,衛星上只帶被動式偵察設備。後者則安裝大型雷達,通常是合成孔徑雷達,通過目標反射的雷達波束,以確定目標位置及其外形。用兩顆衛星同時測量可以消除或減少海面雜波的干擾,可以探測到較小的目標。這類衛星能在惡劣氣象條件和海況下實施晝夜監測。

  美國從1971年12月開始發射“一箭四星”的試驗電子偵察型海洋監視衛星。目前,美國正在執行“聯合天基廣域監視系統”計劃,該計劃由“海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和“空軍與陸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合併而成,兼顧空軍戰略防空和海軍海洋監視需求。

  西方的猜測並無實證

  這名專家認為,中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1.5萬公里的海岸線,海洋氣候對於中國東部、東南部的影響非常大,而這個區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引擎,對海洋環境的監測是保障中國經濟安全和國土安全的重要環節。海洋監測的系統性要求必須進行大範圍監測,衛星是其中最有效的手段。外界沒有必要過多指責和猜測。

  這名專家強調,走向深藍的中國海空力量確實對應用天基資訊存在需求,但目前尚未有明顯跡象表明“遙感”系列衛星就是海洋偵察衛星,中國軍方發言人從未證實“遙感”系列是軍用衛星,外媒的猜測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章 節 環球時報記者 劉 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