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敬老何需待重陽

  • 發佈時間:2014-10-09 09:31:0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李 穎

  ■一週視點

  今年的重陽節適逢國慶黃金周,因而也被更多的人所關注。

  重陽節前一批批志願者懷著一顆愛心到敬老院,或聚餐,或文藝演出,或發放慰問品,或為老人理髮洗腳,忙得不亦樂乎……各行各業愛心人士紛紛表達對敬老院老人的關愛,這種行為值得肯定。但筆者認為,重陽節集中獻孝心一是要有個度,如果不考慮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自身感受,變敬老為“擾老”,實在不是重陽節的本意;二是敬老愛老應是人們時常遵循的道德觀念,而不是一時趕時髦,應景作秀。

  中國有句老話:“家有一老,猶如一寶”。然而,很多人並沒有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切涵義。當“空巢老人”已成為了大部分中老年人的代名詞時,連孝敬老人的重要日子“重陽節”也被人們弄得“烏煙瘴氣”,似乎是要把一年365天中的364天所積聚起來的孝心在這一天一下子釋放出來,節日仿佛成了是用來檢驗愛心深淺,用來衡量孝心的尺規。平時連個電話都懶得打一個,此時為了應景竟為老人做這幹那。這種猶如形式主義的“孝行”、功利主義的“孝心”不僅折損了節日本意,也消解了傳統文化內涵。筆者認為,如果不是真心實意,不是源自內心而僅僅是做任務式的盡孝,簡直就是虐待老人。僅僅把老人當成“愛心道具”,上演“重陽節的愛”,這種“愛”真的有意義嗎?

  重陽節前後敬老院門庭若市、其他時間敬老院鮮有人問津,儼然已經成為“突擊敬老”的真實寫照。關注關愛一哄而上之後又一哄而散,前熱後冷、忽冷忽熱的感受,讓老年人摸不著這是為了誰,更弄不清這是為什麼。老人家年紀大了,經不起這種身體上的折騰,心靈上的起伏,更甚者會令他們不勝其煩。這樣一來,所獻的愛心表現將會陷入到無比尷尬的境地。

  當今社會,獨居的“空巢老人”數量增加,全國大約有1.7億老人,其中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其實,比空巢更普遍的是父母的“空心”現象,他們渴望與子女多一點交流,不止在節日,更是在平時。“常回家看看”、“多打打電話”成為他們最強烈的願望。在敬老院裏,雖然每到逢年過節,慰問、送愛心的人扎了堆,而其實平時卻少有噓寒問暖。

  靜下心來好好想想,中國老人何其善良,他們為子女操心受累奉獻了一生,對孩子,他們或許有太多的期望,然而卻沒有更多的索取,“多些陪伴”是不少老人最想得到的節日禮物。為了表達對父母的節日祝福,年輕的朋友們不妨放慢生活、工作的腳步,犧牲一些自己瀟灑的活動,抽出一點時間,陪老人家喝喝茶、吃吃飯、散散步,坐下來聊聊天、梳梳頭、捶捶背,哪怕只給他們一個耳朵,聽聽他們“不厭其煩”的嘮叨……孩子們一個簡單的動作可以在節日裏帶給父母大大的快樂,足以讓他們回味無窮。但談及敬老孝老,就不能只在重陽,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是人人應以遵循和弘揚的倫理規範和孝德文化。

  實現“老有所養”才是敬老孝老最重的價值內涵。在老齡化社會的今天,養老已成為一個沉甸甸的話題。如何保障和呵護老年人的權益和晚年生活,讓他們生活的更幸福、更快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構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是重點也是難點。就目前而言,無論養老機構還是護理人員,都遠遠無法滿足現實需要,因為這一切都需要龐大的財政投入;而欲吸引民間力量進入養老領域,也離不了政府政策上的傾斜。

  筆者認為,只有營造好了敬老助老的和諧社會氛圍,才能更多地煥發老年人的生命活力。當“老有所養”的理想照進現實,重陽節的內涵才更迷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