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農機情
- 發佈時間:2014-10-08 04:59:10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馬呈忠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走一趟,能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也就不遺憾了。”這是陳學庚時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提起農業機械,他有説不完的話。
1968年,陳學庚從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奎屯農機學校畢業,分配到130團機械廠。有一次,司務長拿來一個損壞的壓面機讓他修理,可他卻無從下手,半天也沒有修好,只能請外面的人來修理。這件事成為他刻苦鑽研的動力。從此,他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時間學知識,向老工人學技能。沒有測量儀器,他僅憑肉眼繪製出草圖,學習製造鏜缸機、水力測功機。隨著C620車床、大型移動式頂車機等設備陸續研製成功,陳學庚也成為遠近聞名的“技術革新能手”。
上世紀80年代初,新疆生産建設兵團開始引進地膜栽培技術種植棉花。隨後進行小面積試驗,取得畝産115公斤的成績。但是人工鋪膜成為棉花大面積推廣的攔路石,陳學庚受命研發鋪膜播種機。一次試驗失敗了,不氣餒;兩次試驗失敗了,再加油。就這樣,陳學庚和他的團隊跌倒又爬起,終於在1982年成功研製出鋪膜播種機,幫助當地實現了鋪膜、播種聯合作業,大大加快了地膜覆蓋栽培機械化的發展進程。
此後的10年間,陳學庚又根據不同區域的土壤、氣候條件,相繼研製推廣了多種新機具,形成了系列新産品。這些新機具的整體技術水準達到國際先進,引領了新疆鋪膜播種機械化技術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末,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提出發展“六大精準農業”,棉花精量播種、膜下滴灌、精準施肥、優良品種大面積推廣等都急需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新裝備。任務又落在了陳學庚的身上。
當時,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尚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可借鑒的資料,更沒有現成的經驗。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開展攻關,一次次進行試驗和改進,一次次查閱資料進行比對。經過努力,他所帶領的團隊終於成功研發出膜下滴灌鋪管鋪膜精量播種機,並獲得7項國家專利。這種新型農機一次作業就能完成鋪管、鋪膜、膜上打孔、精量播種等8道作業程式。此外,他們又研究開發出13種系列新機型,滿足了棉花、玉米、番茄等多種作物的精量播種要求,填補了國內外同類機具的空白。
知名農業機械專家羅錫文院士評價陳學庚時説,“他對我國棉花全程機械化作出了突出貢獻,對新疆擴大棉花面積、穩定棉花産量起了關鍵作用。”
2013年,已經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陳學庚又將目光投向了地膜污染等農業生産方面的突出問題。67歲的他,依然在努力。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