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60載屯墾戍邊 新疆崛起“兵團力量”

  • 發佈時間:2014-10-07 06:02: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中國西部的新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肩負屯墾戍邊、造福一方的光榮使命,從蹣跚起步,一路開拓進取。數代兵團人挺進戈壁荒漠建設富庶家園,在邊防沿線構築起一道摧不垮的萬里雄關。

  60年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270.1萬人口和14個生産建設師、176個團場、兩千多個連隊、四千多家企業、管理7個城市的黨政軍企合一的超大型特殊組織,成為牢牢紮根邊陲、戍邊創業、發展經濟,捍衛祖國最高利益永不換防的“兵團力量”。

  堅守“兵團精神”,打牢屯墾戍邊雄厚實力

  60年前,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宣告成立,從此拉開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序幕。

  一批批軍墾創業者、支邊青年、知識青年、轉業軍人,從五湖四海投身兵團,用青春、熱血和汗水為兵團事業奠基。

  戍守邊防是國家賦予兵團的重要職責,兵團共有58個邊境團場,守衛著2019公里的邊境線,那裏“連連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生産是執勤,放牧是巡邏”。第十師桑德克哨所民兵馬軍武一句“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道出兵團人為維護國土完整作出的突出貢獻。

  北京援建幹部王想平1年前來到駐和田地區的第十四師挂職。“兵團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他們)對捍衛祖國和人民利益的無限忠誠,我感覺這已經深入到每個兵團人的骨髓裏。”他動情地説。

  “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為內涵的兵團精神,是所有兵團人的精神寫照。一代代的兵團人紮根沙漠周邊、戈壁深處、邊境一線,忠實地履行中央賦予的屯墾戍邊使命。

  從單一屯墾走向“三化”,為兵團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澎湃活力

  60年來,兵團也在不斷豐富“屯墾戍邊”的內涵和形式,特別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兵團堅持“三化(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轉變發展方式,兵團社會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6.6%,每人平均生産總值位居西北地區前列,達到全國中上水準。

  2012年,兵團各師由“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某師”更名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某師”,“農業建設”四字的隱退標誌著兵團轉變到各産業全面發展的全新格局,為“建城戍邊”開啟新的格局。

  一座座軍墾新城在新疆大地上熠熠生輝,兵團從安營紮寨到設市建鎮,實現由傳統的“屯墾戍邊”向現代化的“建城戍邊”轉變。從最早成立的石河子市到最新成立的雙河市,兵團管理的自治區縣級直轄市達到7個,建制鎮達到5個,形成了上百個團場小城鎮。

  在新疆,兵團幾乎成為先進生産力的代名詞:新疆每3畝耕地中有1畝是兵團開墾的;新疆糧食産量的19.9%、油料産量的30%、甜菜産量的44.5%來自於兵團。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産基地在兵團,兵團棉花單産多年保持全國紀錄……

  兵團農業正成為全國節水灌溉示範基地、農業機械化推廣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經過60年發展,兵團在近8萬平方公里的轄區,擁有近2千萬畝耕地。其中,高新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155萬多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節水農業灌溉區;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0%以上,居全國前列。

  新疆的工業基礎也是由兵團一手奠定。上世紀五十年代兵團節衣縮食建設的六道灣煤礦、七一紡織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等現代工業企業寫下了新疆工業發展的光輝開篇。今天的兵團,擁有工業企業數量達到4400多家,其中14家上市公司,實現生産總值增長218倍、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增長3081倍!

  引領文明 促進團結,提高穩疆興疆卓越能力

  60年來,作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兵團在支援地方建設、增進民族團結、推進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出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年近八旬的離休幹部來民立一生都獻給了兵團建設事業,15歲從陜西參軍隨部隊進疆,轉業後“轉戰”天山南北,半輩子都在修水庫、挖渠道、建公路。

  正是靠一代代兵團人艱苦付出,補足新疆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有力支援了地方。60年來,兵團開工建設了125座水庫和83個萬畝以上灌區。已全部建成了貫通墾區、通達連隊的公路網路,里程超過3萬公里。

  多年來,新疆兵團涌現出一批批民族團結先進人物。梅蓮20年如一日,翻山越嶺,頂風冒雪,為山區少數民族牧工和牧民送醫送藥;姜萬富43年間走遍牧場的溝溝坎坎,在大山深處與各族群眾結下深厚友誼;李夢桃行走26萬公里,救治2萬多人次,被譽為“哈薩克族人民的好兒子”。

  “田挨田、園靠園”,60年來,兵團職工與地方農民在共同生産生活中互幫互助,水乳交融,合作共贏深入人心。

  十四師224團因紅棗産業每年從和田的皮山縣、墨玉縣吸引來農村富餘勞動力45萬餘人次,勞務費支出達5500多萬元,緩解了周邊鄉鎮就業壓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提高了當地農民收入。

  224團團場醫院不僅解決轄區12000人看病問題,還面向周邊鄉鎮約8萬人開放,形成了和衷共濟、和諧共處的民族團結關係。

  60年來,兵團人吸收融合軍旅文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新疆各民族優秀文化基因,形成了兼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兵團文化”,引領兵團事業開拓者們攻堅克難。

  六十一甲子。黨中央賦予了兵團新的使命——將兵團建設成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示範區,以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

  新的使命,正在開啟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新的征程!

  文/新華社記者 張鴻墀 潘瑩 蔡國棟

  (新華社烏魯木齊10月6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