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拍片要"化緣" 回本靠獲獎 小成本電影生存靠什麼?

  • 發佈時間:2014-10-03 13:02: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蘭州10月3日電(記者張欽、張玉潔)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我國拍攝的638部電影中,通過商業院線與公眾見面的只有200部左右。

  近年來,我國電影市場日益繁榮,然而,大量不上院線的電影拍出來給誰看,靠什麼收回成本,有沒有盈利空間?既然無緣在票房蛋糕中分得一杯羹,為什麼還有人願意拍?記者就部分不上院線的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之道展開追蹤採訪。

  大批“小成本”無緣商業院線 盈利靠什麼?

  截至9月28日,我國電影票房已與2013年全國總票房217億余元持平。在電影票房以年均30%以上速度增長的背後,是少數國産片票房收入賺得盆滿缽滿,而一大批小成本電影無緣走上商業院線,也無意闖商業院線。

  一些電影界專家學者分析認為,這類影片有著類似的特徵:製作小成本,大多在上百萬元至幾百萬元之間;題材正能量,大多以典型模範人物事跡為原型。如果説上線電影盈虧與否看票房,那麼不上線的電影能否回本並贏得微利,主要看能否獲獎。

  由甘肅風行影視文化公司與一家電影頻道聯合出品的電影《甘南情歌》拍攝、製作花了近300萬元,目前仍在為保本不虧而奮鬥。“公司與合作夥伴投一點,幾家企事業單位資助一點。”這部影片的製片人郝平如此概括影片的資金投入構成。而影片的收入渠道有三:在農村數字院線放映,按放映場次掙一點;爭取部分電視臺的電影頻道收購播放,根據電影頻道評分高低補一點;若能在宣傳、文化、廣電或其他部門的評獎中贏得獎項,還有望獎一點。

  一些小成本電影創作團隊告訴記者,僅靠農村數字院線放映,連投資成本的十分之一都收不回來。影片《臘月的春》製片人賈皓民説,農村數字院線每放映一場他們的影片,公司只能從中收入7元錢。即使放映1萬場,也只能掙7萬元。

  影片雖叫好擔心不叫座不敢走院線

  部分小成本電影製片人坦陳,他們的電影自從創意開始,就定位於上電視臺的電影頻道,或入選農村數字院線。一些小成本電影的製片人告訴記者,既賺票房又贏人氣,是每一個電影人的夢想。然而,考慮到種種因素,他們對闖商業院線有心無膽,擔心即使院線影院上映,也可能是“一日遊”。

  作為一部頗具西部牧區風情的影片,《甘南情歌》有幸先後4次在央視電影頻道放映。多位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告訴記者,影片中美麗如畫的牧區風景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使他們對甘南頓生神往之情。男女主人公原生態地“無鞍馭馬”飛馳,也使一些業內人士驚呼,美國有西部牛仔片,而從這部影片中可以看到中國“西部馬仔片”前途無量。

  即使如此,《甘南情歌》也因擔心虧損風險而不敢謀求登上商業院線。“踏足商業院線的前期宣發成本,可能就與製作成本持平。”郝平説。

  《臘月的春》製片人賈皓民説:“電影市場的主要消費力是年輕的城裏人,對他們來説,農村太遙遠。即便是故事講得再好,觀眾不認,市場不贏,就很難説它成功。”

  小成本電影需轉型突圍

  雖然不上院線的小成本電影形成特有的投資、盈利模式,但一些學者認為,這其中存在著一個悖論:不少影片需要擴大傳播效果才能實現其傳遞正能量的初衷,而如果長期不敢涉足商業院線,其實際傳播效果又會受到影響。因此,不上院線的小成本電影決不應該滿足於“小打小鬧”。

  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認為,我國2013年生産電影638部,而走商業院線的影片比重在增加。這表明,我國電影産業正在向更加注重品質的方向轉變。在此背景下,小成本電影更應積極調整創作觀念。政府對這類電影的扶持理念也應改變。

  “電影是觀眾主動購買的消費行為。應改革和完善扶持、獎勵模式,既鼓勵更多的人投身電影事業,又鼓勵小成本電影敢於面向更多大眾闖市場。”甘肅省電影家協會理事、影評人燕斌説,同時,也應獎勵和扶持小成本製作電影更加遵循公眾觀影規律,提升影片品質,追求票房和傳遞正能量雙豐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