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策略撬動大文明

  • 發佈時間:2014-09-30 02:51:2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通訊員侯剛鄭軍石勇田彬

  城鄉環衛一體化——

  “6塊錢的主意”換來鄉村蛻變

  大黃鄉大張村,一個位於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最北首的偏遠村。外人進去,看到整齊劃一的街道,街道兩側成行的白蠟樹,無不為這個村的“乾淨”豎大拇指。村支部書記張德華自豪地説:“村裏能變得這麼乾淨,得益於當初‘6塊錢的主意’。”

  那是2008年,大張村剛剛完成村莊街道規劃,街道框架為一橫兩縱。可是,由於缺乏衛生管理,新街道迅速變成了“柴禾堆”、“牛羊圈”、“攤糞場”。為了改變這一現狀,2009年,村“兩委”討論決定通過栽樹“攆”垃圾。即:由村集體按每棵6元價格購買白蠟樹,沿街道兩側栽植;在誰房前屋後由誰管理;待樹苗成材出售後,按照集體、農戶三七分成。

  利益驅動,村民“上心”,樹苗存活率高達97%。2013年春,首批白蠟成材售出360棵,單價380元,共收入13.6萬元。負責管護的村民共獲得分紅9.5萬餘元。村裏因勢而動,利用集體分紅購買了新樹苗,選聘了保潔員,安置了垃圾箱,每天將垃圾清掃、收集,然後進縣城垃圾處理廠統一處理。該村因此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文明示範村”。

  大張村的變化,是全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的“觸角”。齊河縣連續3年把城鄉環衛一體化建設列入為民所辦“十件實事”,縣、鄉、村三級每15戶村民設置一個垃圾桶,每50戶村民設一名保潔員,每8000人~1萬人配備一輛垃圾收集車,對生活垃圾實行封閉式收集。鄉鎮建立環衛轉机站,將村裏收集來的生活垃圾統一壓縮,最後集中運到縣生活垃圾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編制了一張“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網。

  如何保障這張“環衛網”有序運轉?齊河組建文化建設和鄉村文明建設委員會,將鄉村文明行動列為全縣3大重點觀摩工作之一,每季度觀摩、考評,考評結果納入年終科學發展觀綜合考評體系;專門成立了5個鄉村文明行動督導組,每週對各鄉鎮環境整治情況進行督導並打分排名;每季度對全縣15個鎮街(開發區)城鄉環衛一體化情況進行群眾滿意度電話調查,調查結果在電視、報紙上進行通報。

  目前,各鄉鎮全部組建了環衛所,設立了專項資金。衛生設施更齊全了,隊伍更完備了,機制更健全了,全縣垃圾集中處理覆蓋率達87.40%。

  農村道德建設——

  四字工作法捧紅道德模範

  潘店鎮孫堂村村民孫海英的八仙桌子正中,擺放著“潘店鎮道德模範”的大紅證書。她18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在床的母親,是全鎮廣為人知的孝老愛親典型。今年的鎮經濟工作會議上,她還跟那些納稅大戶、經濟功臣同臺領獎。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讓道德模範跟經濟功臣一起上臺受獎,體現的正是抓農村道德提升的“齊河態度”。齊河綜合考慮當地人文、歷史和現實追求,推出以“仁義、忠義、信義、孝義、俠義”為內涵的“大義齊河”道德建設品牌,將其作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作為推進美德山東、厚德德州建設的重要抓手。

  圍繞建設“大義齊河”戰略目標,齊河每季度對四德建設觀摩、考評,考評結果全縣通報,形成了崗責明晰、可評可考的道德建設推進機制。在具體工作中,探索“評—宣—獎—學”四字工作法,形成黨委領導、群團組織負責、百姓廣泛參與的格局。

  從2012年開始,在全縣範圍內,時時開展“百姓身邊的凡人善舉”評選,每週開展“齊河好人每週之星”評選,隔年輪流開展“最美齊河人”和“十佳美德少年”評選等活動。為確保評選工作公開、公正、透明,他們嚴格程式,把好個人推薦、單位推薦、網路公示、群眾投票及組委會評議等5個關口,讓評選過程變為德育過程。對選出來的500余名道德典型,齊河通過媒體廣泛持久宣傳,做到電視廣播天天有,報紙連載期期登,真正將他們的事跡送到群眾眼前,把他們的聲音傳到群眾耳中,並編寫《大義齊河道德三字經》、《齊河縣村規民約三字經》,發至鄉村、企業、學校,供學習遵循。同時全縣社區(村)實現善行義舉四德榜全覆蓋,時時處處教育村民向善、做好人。

  “大義齊河”建設日益深入人心,宣傳、崇尚、學習、爭當英模已在齊河蔚然成風,形成了“英雄引領風尚,好人層出不窮”的齊河現象。去年以來,德州市共有85人入選“德州好人之星”,齊河就佔了14人。其中,勇救車禍遇險群眾的華店鎮村民郭勇、王明利及在呼和浩特挺身救人的齊河“的哥”張建等3人入選“山東好人之星”。郭勇、王明利入選“山東好人”2013十大年度人物,張建在今年8月份入選中國好人榜。

  農民技能成長——農民進工會會員變老闆

  宣章屯鎮宣章社區居民王洪健,走出縣工會與美東工貿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的農民素質提升學習班時感慨地説:“聽了這一上午的課,俺覺著咱農民搬進社區後必須提升素質,總不能光會幹那些掃大街、撿垃圾的活兒啊……”

  王洪健有兩重身份。他原是宣章屯鎮宣章村村民,2010年搬進宣章社區,變身社區居民;此後,他們全村2000畝耕地一次性流轉給新成立的美東科技産業園區,王洪健被吸收進園區,變成了一名工人。

  2011年,美東公司建立工會組織,王洪健被吸納進去變成工會會員。農民王洪健進工會,獲得的不止是身份,還能定期參加文體活動,尤其是學習職業技能。逐漸學會了蔬菜種植和規模化管理技術,2012年,他承包了2個蔬菜大棚,雇傭了5位村民一起“發財”,每年純掙10余萬元,搖身變成了小老闆。

  王洪健的身份轉變來自於齊河的“兩區同建”。近年來,齊河已建設農村社區46個,産業園區245個,11萬名村民搬進社區。

  “沒有新農民,沒有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整治好的村莊也會很快恢復舊貌,工作成果難以持續。”齊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文豪説。為此,齊河組織開展了“工友創業行動”、“新農村新生活”等培訓活動,以培訓促就業。同時,大力實施農村社區(村)文體小廣場建設工程,以小廣場為載體,不斷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

  齊河在德州市率先啟動了“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工作。他們從衛生、教育等部門抽調6名業務骨幹成立講師團;按照每個鄉鎮每年5期,每期100人的規模,定期對農村中青年婦女進行培訓;印發《齊河縣“新農村新生活”培訓工作考核辦法》,每半年對各鄉鎮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一次督導考核。今年3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到齊河調研婦女兒童工作,並對該縣的經驗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目前,已培訓農村婦女4027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