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衡量乘機風險要用事實説話

  • 發佈時間:2014-09-26 08:55:1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馮帆

  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飛行安全總是更能觸動部分乘客的敏感神經。在不少旅客心中,搭乘飛機的危險性要大於搭乘其他交通工具。然而,事實果真如此麼?2001年“911”事件之後,美國民眾一度對乘坐飛機極度敏感,轉而選擇“將命運操控在自己手裏”的自駕車,結果第四季度全美車禍死亡人數同比增加了353人,隨後,人們開始理性看待航空安全。從2013年美國聯邦航空局發佈的安全數據可以看出,2013年全世界民航運送乘客3億人次,執行飛行3500萬架航班,失事死亡224人,這個比例相對公路、鐵路來看是非常低的。民航還是最安全的交通運輸方式。

  時至今日,筆者周圍不少人還持有“2014年空難頻發”“最近還是不要坐飛機了”的觀點。然而事實是什麼樣的呢?截至今年8月,2014年全球10人以上喪生的空難數量為21次,按照比例換算並不比過去的4年多,因此,“頻發説”純屬無稽之談。

  那麼公眾的擔憂從何而來?筆者認為不外乎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航空事故本身具有發生率低、事故原因複雜和影響範圍大的特點。而較低的事故發生率反而更容易被媒體競相報道,從而進入公眾視野。據統計,車禍平均每天奪走全球200人的性命,但由於司空見慣,不會有太多噱頭值得媒體追蹤。此外,空難原因較為複雜,並且不為大眾所熟知,媒體在跟進空難事件中往往使用“探究式報道”,令空難引起的社會輿論持續發酵。在此過程中,民眾的恐懼情緒被反覆強化,容易在情緒主導下産生絕望和無助的強烈代入感,最終形成“乘坐飛機不安全”的刻板印象。其二,人們對陸上交通工具的危險性麻痹大意。汽車是人們日常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熟悉其操作,親切感、熟悉度沖淡了安全意識,過低估計了危險性,並高估了自己在危險情形下的駕車技術。與此相反,飛機的操作和原理絕大多數人知之甚少,飛機駕駛艙和飛行員的工作流程是神秘的存在,對未知的習慣性恐懼感影響了人們的判斷力。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李普曼曾提出過“擬態世界”的觀點。他認為,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通過對新聞資訊的選擇、加工和報道,營造出一種與真實環境相去甚遠的資訊環境。簡單來説,我們對環境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媒體的新聞篩選,我們只會了解媒體呈現的事實,只覺得媒體報道集中的內容更加嚴重。重空難、輕車禍的報道特點,實實在在影響著大眾對不同交通工具的安全估量。

  對於單次的乘機或乘車,沒有人能夠確信哪一個更加安全。但是進行理性判斷,摒棄印象做主,以科學的態度知悉和衡量事實,才能幫助我們更加合理地評估風險,從而根據實際需要,真正作出更為安全的出行選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