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戶縣農民畫沉默之後再發力

  • 發佈時間:2014-09-26 06:34:31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得起風浪

  ■耐得住寂寞

  ■搞得了創作

  産經觀察

  從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到榮登國際殿堂享譽海內外,50多年間戶縣農民畫1200余件作品在國內外獲獎,9000余件作品在美、英、法、德等6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數萬件作品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600余件作品被國家和地方美術館收藏。

  ■記者 周煒 文/圖

  9月22日,在2014年國際和平日活動藝術展上30幅戶縣農民畫驚艷亮相,讓大眾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戶縣農民畫上。農民畫讓戶縣走向了世界,也讓世界認識了“城鄉戶戶五顏六色,村村壁畫滿墻”的戶縣。作為戶縣的金字招牌,隨“到戶縣必買農民畫”聲音逐漸遠去,歷經市場大潮的洗禮,戶縣農民畫將走向何處?應對當前相對蕭條的市場,農民畫家們作何感想,又該如何應對?帶著系列問題日前記者走進戶縣。

  前幾年還可以現在不行了

  9月23日,伴隨空中飄飛的雨點,戶縣東韓村街道非常安靜,甚至很少能看到有人走動的身影。“沒人來,我就把門關了。”站在自家的畫室前,52歲的農民畫家王乃良仍保持著“靦腆”的氣質。

  走進不大的畫室,記者發現裏面擺滿以紅、橙、黃等暖色為主的上百幅作品,其中一幅名為《黃河魂》的作品標價6萬元。“問的人多,但還價的人很少。”王乃良笑著解釋説,這是他花費四個月創作的新作品,另外還有20多幅自己都“捨不得賣”的藏品。

  “我從小愛畫畫,1974年中央美院在戶縣開門辦學,我跟隨老師學習才走上這條路。”王乃良説,他的作品以黃土地、黃河魂系列為主,主要展示雄渾的氣勢,畫腰鼓是為了追求動感和力的釋放。最初學完之後,因為這個行當還不能“當飯吃”,他打過工、也做過生意。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村建設,他拾起老本行開始畫農民畫。2001年隨著村裏發展農家樂,遊人接踵而至,王乃良開始在村口擺攤賣自己的農民畫。一年多的時間,他就擁有了自己的畫室。

  “前幾年還可以,但現在生意不行了。”王乃良説,興盛那陣子村上每年至少來300至400個10多個人的外賓團,但從2008年之後外賓團就在逐年縮減。他的收入也由原來的每年10多萬元降至八九萬元,估計今年連5萬元都難以突破。究其原因,他分析可能受經濟危機影響,“老外也沒錢出去旅遊了”。

  另外,也與畫商將農民畫帶到全國各地的旅遊景點或酒店出售,市場面的逐步擴大有關。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像王乃良這樣的畫室在戶縣共有22家,各家的經營情況雖然參差不齊,但和前幾年相比,收入已經大不如前。

  農民畫有學院派的影子

  “戶縣農民畫家雖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但畫風、技法多少都有學院派的影子。”戶縣農民畫展覽館館長王文吉介紹説,戶縣農民畫發源於1956年戶縣成立的第一個美術領導小組。1957年參加丁濟棠老師第一期培訓班的20多人,為農民畫後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全國一個文化技術革命,戶縣掀起了大畫壁畫、大寫標語的群眾運動,形成了史無前例的民間新老藝人和社會各方美術愛好者相結合的繪畫大軍。1959年,西安美院畢業的陳士衡老師先後在太平大煉鋼鐵的工地和甘峪河水庫工地各辦了一期培訓班,吸收剪紙、廟畫等民間藝術的營養,戶縣農民畫有了雛形。60年代隨著戶縣農民畫陸續展出,並引起趙望雲、石魯等省美協負責人注意,到 60年代末戶縣農民畫已經引起全國的關注。

  1972年10月1日,國務院文化組在中國美術館(北京)舉辦了“戶縣農民畫展覽,”展出318 件。1973年12月—1974年7月31日,國務院文化組選出的140件戶縣農民畫作品,先後在哈爾濱、合肥、上海、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太原、西安八大城市巡迴展出,參觀人數累計87萬人次。其間,中央美術學院仲秋源、古元以及中國美術界名流、教授、專家都先後來戶縣對業餘美術作者講課和指導,對戶縣農民畫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時光流轉到1976年,戶縣農民畫相繼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雪梨、阿德雷得、布裏士班,還有菲律賓、紐西蘭,美國的洛杉磯、紐約、休斯敦、芝加哥、舊金山、華盛頓7座城市和德國的9個地區展覽。日本、德國出版了《戶縣農民畫選》,挪威、英國、荷蘭分別來戶縣拍了有關農民畫的電影和電視片。

  外賓垂青畫作逐漸步入市場

  “叫響國際之後,到戶縣來參觀的外賓團特別多,農民畫進入市場最初還是源於參展的外賓想收藏。”王文吉説,第一幅作品是層層打報告才順利成交的。進入上世紀80年代,戶縣農民畫真正進入市場。

  “起初農民畫的消費群體主要是外賓,後來國人也開始收藏。”潘曉玲是進入市場較早且做得最好的一個。坐在自家寬大的畫室裏,潘曉玲回憶説,80年代初期,她在半坡景點現場作畫,外賓排隊等候。“要畫的人太多,但每天最多只能畫一幅,即便晚上加班依然供不應求。”潘曉玲説,經常是墨跡未幹就被“搶走”,不少外賓都是用手托著畫作在太陽下晾曬。2002年潘曉玲建起了自己的畫室,一段時間以來,她每天雇傭30多人幫忙臨摹、上色……生意好得不得了。

  “到戶縣必買農民畫”,在外賓的助推下,國人也紛紛加入收藏戶縣農民畫的行列。在這股收藏風的吹拂下,北京、山東等外地畫商也紛紛擁進戶縣到處“搶畫”。一時間,不少畫室都雇人幫忙上色、填涂以增加産量。

  為迎合市場,大家都揀銷量最好的畫作複製,那個時期農民畫呈現出單一商品化的特點,反覆印製、千篇一律地重復,也讓不少消費者對農民畫産生了審美疲勞。忙於應對市場,畫家們很難靜下心來創作,業內有種坐吃山空的感覺。

  “蘿蔔快了不洗泥”,加之一些粗製濫造、複製印花的畫作也開始流入市場,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畫的聲譽。為保護農民畫的品質,戶縣政府及時成立了專門的鑒定中心與銷售中心,嚴把專業評級和專利認證,嚴把市場準入,並收到了一定效果。

  扮靚新農村新壁畫悄然興起

  “為擦亮農民畫金字招牌,多年來政府做了不少工作。”王文吉説,為確保隊伍建設,每年投入10萬餘元舉辦五六期基礎班、創作班和提高班。專門編寫了農民畫鄉土教材和相關理論,讓農民畫走進戶縣中小學校課堂,培養學生們美術興趣。2007年開始,先後在全縣建立起22個農民畫莊和作者培訓輔導站,實行網路化輔導;加大實體和網路的宣傳展示和展覽交流,讓農民畫能夠“走出去”。

  “新農村建設為農民畫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農民畫家55歲申發槽是1976年西安美院在戶縣培訓班的學員。市場好的時候,他也曾在西安博物院現場作畫、賣畫。2007年他參加全縣開展“新壁畫”活動,返鄉用絢麗的彩筆在墻上描繪社會主義新農村,描繪多姿多彩的生活。

  隨著一幅幅色調明快、內容積極向上的畫作,相繼登上了戶縣50個村莊和16個社區墻面。在綠樹紅花掩映下,人們既能欣賞經典的《老書記》《春鋤》等作品,又能品味農村建設的題材《歡樂的村莊》《無土栽培》等。“城鄉戶戶五顏六色,村村壁畫滿墻”,戶縣的壁畫也成了畫鄉新農村建設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從事壁畫七八年來,我們不但走出戶縣,而且已跨出西安。”申發槽説,目前畫壁畫的3支隊伍有10多個人。通過鬆散結合,他們已經走出戶縣進入周至、長安,走出西安到過乾縣、眉縣……“把手頭太平的壁畫做完,我們在富平還有活。”

  另外,現在城裏人裝修也有在電視墻上畫壁畫的,這讓悄然興起的新壁畫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和過去紙上、布上作畫不同,墻上比例不太好掌握,畫起來難度較大,但申發槽表示收入卻比過去賣畫能增加一兩萬元。

  發展延續繞不開大環境

  “從1958年的大畫壁畫,到2007年的新壁畫活動,再到核心價值觀等,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農民畫內容都是積極向上地弘揚主旋律。”王文吉説,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講文明樹新風、傳承良好家風等為主題,戶縣農民畫家們創作了一大批優秀農民畫公益廣告作品。

  其中,200余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作為通稿在全國推出。48幅作品被中國文明網“圖説我們的價值觀”專欄刊登,佔同期作品總量的五分之一。戶縣農民畫公益廣告在紐約時代廣場播出後,還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辦高度評價,並讓戶縣在全國介紹經驗。目前全縣已有12名農民畫家,被中國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聘為委員。

  據了解,在戶縣政府的積極努力下,經過培訓的農民畫作者有2000多人,骨幹能佔到300多人,但作品能真正進入市場的還是以現有22家畫莊為主。“現在從事農民畫大多是我們這些50多歲以上的‘老人’,因為沒效益年輕人很少參與。”申發槽説,沒有新人畫畫,農民畫僅靠新農村、核心價值觀等國家政策支撐,後勁不足的問題應當引起政府重視。

  “市場不景氣,我正好可以靜下心來搞創作。”潘曉玲説,當前市場不好,主要是沒有精品,只要有好作品市場自然也就打開了。“潘老師的話有一定的代表性,搞創作、出精品意味著戶縣農民畫正在從大量製作的商品向藝術回歸。”在充分肯定戶縣農民畫發展的同時,王文吉遺憾地説,和傳統的國、油、版、雕等大畫種相比,目前農民畫還不是一個獨立的畫種。如果經過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努力能讓其成為一個畫種,他相信戶縣農民畫還會走得更遠。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