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打造發展“升級版”的先行案例

  • 發佈時間:2014-09-25 17:15:33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銅川在歷史上先礦後市,形成了煤炭、水泥等為主導産業的資源型城市基本特徵,資源環境矛盾壓力凸顯,形成了對於可持續發展的明顯制約和嚴重威脅。與我國一大批資源型城市相似,銅川面臨的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新時期産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挑戰無可回避,事關民生的改善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從我國國民經濟全局視角來看,破解這種“資源環境困局”是走好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之路,聯通“中國夢”現代化願景的戰略支點。

  令人欣慰的是,在嚴峻的考驗面前,銅川給出了一張十分值得肯定的階段性進展成績單——躋身全國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成為資源型城市産業格局轉型的先行示範,也成為産業轉型中以環境治理聯通結級發展的先行示範。其做法與經驗,很值得重視與借鑒。

  先看産業轉型。任何一個區域發展戰略,都會有其個性特徵,但在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依託特徵旁邊,共性問題是都需要考慮産業多樣化與産業集群的打造。經驗證明,未到“資源枯竭”階段,這方面就需及早規劃、未雨綢繆,力求積極主動;一旦進入“資源枯竭”階段,轉型更將成為不二選擇。如果準備、鋪墊不足或措施不得法,資源支撐力下滑的“臨界點”過後,壓力陡升,會痛苦異常。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公佈的《2013年度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績效考核評價》結果中,銅川榮列優秀格次,成為獲此榮譽的7座城市之一,難能可貴。其主要做法,是抓好“1個煤炭産業資源整合”(煤炭年産穩定在3000萬噸左右),和加快發展“6個接續産業”,即所謂“1+6”産業轉型思路。這套部署適應了銅川的資源稟賦並調動了發展潛力,使該市非煤産業和非資源性産業佔生産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了68%和59%以上。

  再看環境治理。資源型城市普遍面臨較嚴重的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問題,特別是像銅川這樣“一煤獨大”的地方,如何治理污染成為巨大挑戰。銅川在無可回避的環境治理難題面前,按照“5+6”的要領,即沿“調結構,優佈局,強監管,嚴考核,廣宣傳”5條線,推進“減煤、控車、抑塵、治源、禁燃、增綠”6環節重點改進,採取多手段組合方案,綜合施策,努力經年而卓有成效,已“重現藍天,收穫綠色”。該市的具體做法中,包括前瞻性地“超前淘汰”落後産能(如水泥大市實現無立窯,走高水準技術路線)等等。這種在産業轉型升級配合、支撐、協調之下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確可圈可點。成效表現上,已有連續6年空氣品質二級天數達300天以上,當地野化放飛的頂級保護珍禽朱鹮已順利孵化出第二代。

  銅川的成績來之不易,有幾點經驗值得借鑒:一是領導和管理部門高度重視,長抓不懈。從書記、市長到各部門領導,真重視、動真格,不留情面,一抓到底。二是形成合理可行的通盤規劃和技術路線,如産業轉型的“1+6”,治污的“5+6”,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三是由公共財政提供堅強支援。轉型、治理所需的大量投入,顯然不能依靠政府財政一方之力,但財政作為治理體系的基礎和科學發展的支撐,又是精心實施機制創新的主觀條件與調控抓手,不可或缺。

  展望今後,在“五位一體”全面改革新時期,銅川如何在已有的轉型、治污成績基礎上,繼續提升發展水準,也面臨一系列現實課題。比如,銅川的“煤資源為主”特徵,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當下中國的縮影,在未來可預見的歷史時期之內,我國無法改變基礎能源供給中“以煤為主要支柱”的特徵,因而在節約煤炭使用之外,還必須大力開發煤炭清潔化使用和低污染高效率轉化使用的一系列技術和工藝。銅川已提出“力爭煤炭就地轉化率達到80%以上”,這不僅具有區域發展意義,更具有全局突破的開拓、引領意義。祝銅川在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道路上,取得新成就,做出新貢獻!(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