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名校辦分校不是一“分”就靈

  • 發佈時間:2014-09-25 08:51:5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時評

  文·吳潁惠

  新學期伊始,人們發現“以優質教育資源共用”的名義,40所京城名校分別在各個區縣開辦分校。新開張的“名校分校”包括清華附中豐臺分校、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北京一零一中學懷柔分校、北京翠微小學北校區等。看到家門口原來的普通學校驟然間升級為名校分校,對家長、學生和社區而言,自然是一件大喜事,暫時滿足了社區居民“上名校”的願望,擴大了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解決了人民群眾“上好學校難”的問題。但是,像所有事物的發展一樣,一時的熱鬧過後則是漫長的學校品質提升與文化“融合”之路。

  名校辦分校是一個老話題,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流行。隨著區域教育均衡化發展的不斷推進,名校辦分校的模式再一次被重視,成為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實際上,每所學校都有其獨特的發展歷史和特點,無論是優質校還是薄弱校,目前的辦學狀態和水準,都有其獨特的社會、經濟和歷史背景,又有其固有的辦學文化與傳統。一所學校之所以能夠成為名校,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時”是教育政策、辦學方向,“地利”是社區環境、周邊資源,“人和”則是管理能力、師資水準等。

  目前的名校辦分校,多多少少都帶有地方政府“主導”的因素,甚至是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動、大力支援的結果,表現出“政策明確、反應迅速、運作快捷、宣傳緊跟”等特點,在較短時間內,分校就紛紛“掛牌”。這種政府主導的名校辦分校,可以分為兩種模式。一是在遠郊區縣新建校舍成立分校。名校與分校間通過互派骨幹教師到對方學校挂職、聽課,參加對方的教科研活動,通過名師帶徒、網上交流等形式全方位合作。另一類分校則是在原有普通學校基礎上改建的。名校向分校輸入教育品牌及教學管理,分校負責提供校舍、教學設備等硬體設施。

  名校辦分校的最大好處是起點高、見效快;如果辦得好,可以使優質教育資源迅速擴大,在短期內滿足居民的教育需求。但是,應該看到:分校的建設絕不僅僅是硬體的建設,還應該是辦學理念、學校文化的建設。特別是辦學價值觀的形成,實際上是通過名校辦分校,把優秀的辦學思想輸出了,這不是簡單掛牌所能夠解決的,分校的發展是漫長的積累和探索的過程。學校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一味靠外在政策推動,靠教育行政部門的“全力打造”,有時候會適得其反,弄不好還會掀起新一輪的教育競爭。

  筆者認為,名校辦分校應該遵從辦學的基本規律,必須切切實實地搞好辦學,而不能採用一種“居高臨下”的扶持態度。既然是名校辦分校,就應該把分校當作總校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分校的發展注入骨幹師資力量,採用定期教師流動並形成機制;同時加強分校自身造血功能,不斷為分校培養自己的幹部和年輕教師隊伍,逐步改變分校的教育教學面貌,提高分校的辦學能力,最終達到分校與總校共同發展的目的。

  名校辦分校取得成功的關鍵,是要把分校當作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個體,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思路與策略,明確發展定位,組織一批優秀教師團隊扎紮實實深入到分校裏去,以主人翁的意識、態度和精神投入到分校的教育教學改革之中,讓學生能夠切實享受到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一些名校採用派一些管理幹部和教師支援分校的教學、管理,或者分校的優秀學生“留學”到本校去上課等措施,是達不到上述理想效果的。

  名校辦分校模式到底會産生怎樣的辦學效果,還需要接受時間的檢驗。應該看到,優質學校的發展是一個學校文化積累與逐步形成的過程,需要協調好政府與學校、學校與社會、教師與學生、學校與家長等多方面的關係,當這些關係都達到協調一致的時候,學校就進入了“最佳發展期”,否則任何一個不協調的因素都可能影響學校的發展,甚至成為學校發展的“掣肘因素”。因此,名校辦分校,必須把各種社會因素綜合分析、考慮,明確定位,科學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