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首批企業"黑名單"出爐 事中事後監管機制啟動
- 發佈時間:2014-09-24 08:59:50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上海自貿區“寬進”的口子——“資本註冊登記認繳制”放開之後,工商部門的事中事後監管機制也緊跟上腳步。記者昨天獲悉,隨著自貿區內企業2013年度年報公示告一段落,自貿區內首批企業經營異常名錄昨已挂上工商局網站,首批進入名單的企業有1467家,以中小企業為主。
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長彭文皓表示,經營異常名錄是企業年報公示制度的重要配套措施之一,它與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公示資訊抽查、部門聯動機制等一起,構成了一套完整的事中事後信用約束和監管措施,“這都充分體現了政府放鬆對企業直接干預,從依靠傳統行政監管向注重運用信用監管手段的轉變。”
首批1467戶企業上“黑名單”
企業靠不靠譜,上網就能一探究竟。記者昨天從市工商局獲悉,自貿區內首批企業經營異常名錄已經悄悄挂上上海市工商局官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選擇“經營異常名錄”選項便可查詢。記者看到,首批1467家企業的名稱全部“曬”在了網頁上。例如法人代表為“陳映”、經營場所為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基隆路1號塔樓19層1908室的上海申雅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因未按規定履行年報公示義務而被列入“異常名錄”。
彭文皓表示,截至9月中旬,自貿試驗區共新設各類企業1.2萬餘戶,新設企業註冊資本(金)總量超過3400億元,目前年報公示率接近88%,總體較為滿意,“首批進入異常經營名錄的企業,基本上都是未按照規定期限公示年報的,如果能按照規定補錄,就能夠移出名錄。”
上海市工商局自貿區分局綜合業務科科長徐炳勝透露,在進入異常名錄的企業中,有900多家是新開設企業,其中私營企業較多,還有一些是外地到自貿區內開設的企業。一些私營企業對政策並不熟悉,錯過了時間,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大,明年年報公示率預計將提高。
更多事中事後監管將跟上
彭文皓表示,經營異常名錄是一個變化的“黑名單”,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有4種情形,一是未依照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的;二是企業未在資訊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也未在工商部門責令的期限內向社會公示即時資訊的;三是公示企業資訊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四是通過登記的住所無法聯繫的。
徐炳勝透露,除了未按期限公示年報的企業以外,工商部門將對已報年報的企業進行定向和不定項抽查,重點抽查即時資訊以及財務數據,發現虛報、瞞報資訊的,也將逐步列入名單。
據介紹,目前自貿區內的企業年報,包括註冊備案、認繳實繳、股權轉讓、經營狀態以及市場生産經營情況等資訊,從事網路經營的企業還有網路經營情況的資訊。徐炳勝透露,除了國務院要求公示的資訊外,自貿區內標準更嚴,比如規定對於認繳的資金,如果企業經過會計事務所進行了驗資或審計,企業需要自主申報會計事務所和審計報告編號,“後期工商部門會將這些名單交由會計協會,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核查。”
進名錄後將付出“聲譽代價”
一處違法、處處受限——這是進入異常經營名錄的企業需要付出的“聲譽代價”。彭文皓表示,這些企業都將面臨在政府採購、工程招投標、國有土地轉讓、銀行信貸等方面的限制或者禁入,“這種制度設計完全走出了依靠行政手段加強企業監管的路子,實現了與認繳制‘寬進’的對接。”
“一個經營異常的企業,銀行會給它貸款嗎?生意夥伴會選擇它嗎?招投標單位會讓它中標嗎?甚至其外籍高管想要出入境,海關都不一定會給護照簽章。”徐炳勝説,這種全民監督、信用監管的方式,真正實現了從向政府負責,到向公眾負責的改變。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信用管理專業教授洪玫認為,過去的企業年檢,相當於每年監管部門為企業合規經營“背書”,公眾對企業運營“雲裏霧裏”。而現在企業做了哪些好事、受了哪些處罰都一目了然。
據了解,得益於自貿區試點的經驗,從今年10月1日起,《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將在全國範圍內正式實施,屆時,企業異常經營名錄也將在全國範圍內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