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點花成金”

  • 發佈時間:2014-09-24 08:31:0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國慶節的臨近,北京延慶縣四海鎮每天都有十余萬盆鮮花運往北京城區,扮靚首都市容。花卉是四海的主導産業,在北京花卉市場,“四海製造”的鮮花品牌逐漸叫響。

  隨著花卉産業的發展和結構升級,不論是四海鎮政府,還是花農,都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科技的助推力量。四海鎮黨委書記李鳳雲説:“四海鎮五千畝花卉園區的建設必須依靠科技力量,農民增收致富,我們也要依靠科技力量。十年來北京農學院專家給予我們大力支援,為我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把心思放在花木上

  説起北京農學院與四海鎮的合作,要從十餘年前開始。

  2001年左右,北京農學院幾位花卉專家發現這裡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種植花卉。 2002年四海鎮與北京農學院、市縣林業局合作試驗試種百合花卉成功後,成立了花卉公司,建成北京市最大的百合種球繁育基地。

  2006年,四海鎮確定了打造“花木之鄉”的發展思路,制定了扶持花卉産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在北京農學院多位專家的指導下,四海鎮開始建設野生花卉資源圃,收集和保存適宜當地花卉産業需求的各類花卉種質資源,帶動農民養花。

  農學院教授趙祥雲介紹説:“我們專家組幾位老師主要負責四海鎮60畝資源圃的技術管理和服務。”為了掌握四海鎮的整體情況,趙祥雲幾乎跑遍了四海鎮的每一寸土地,查看地形、檢測土壤、觀察水源情況,最終解決了資源圃選址問題。

  為了建花卉資源圃,農學院專家們可沒少吃苦,趙祥雲、王文和、王樹棟等幾位專家帶著村民整日在山林裏“尋寶”,在專家的火眼金睛下,很多百姓常見的“雜草野花”都當成寶貝從山上挖了回來,他們僅收集到的當地野生花卉就達二十多種。

  經過3年的辛苦付出,60畝資源圃終於建了起來,花卉資源圃分5個區域。

  把專家放在心坎上

  除了建設花卉資源圃,專家組還手把手地教給種植戶技術,從育苗、上盆、管理、除蟲等各個環節,逐一傳授。“農民沒有技術,只用土方法種花是行不通的,我們要給他們‘點花成金’的‘金手指’。”王文和笑著説。

  在專家手把手教授的過程中,四海鎮的技術人員及很多花農都成為了“土專家”,許多農民實現了種花致富。現任四海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的史懷國,從20齣頭參加工作,就一直跟著農學院的專家教授在花卉栽培繁育和科研方面摸爬滾打,經過了10多年的積累,如今在當地農民眼中他就是四海的花卉專家。

  專家教授們的悉心指導和辛苦付出,花農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他們用自己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專家們的感謝之意。走在四海的村落裏,花農們會熱情地和這些專家們打招呼,並紛紛把他們“搶”回家。王文和説:“我們能體會到村民們滾燙的心意,每一口飯,都是他們最樸素真摯的表達方式,我們心裏也覺得暖暖的。”

  2007年,四海鎮開始在農學院專家指導下種植玫瑰,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2008年,四海鎮開始種植茶菊,種植面積達1500畝,2009年,四海鎮開始種植萬壽菊,主要用於出口、加工成食品、藥品添加劑。從選定品種、到種植技術指導,從病蟲害防治到産品深加工,北京農學院專家把最新的農業科技都帶到了這裡,送到各個專業合作社,送到一戶戶花農家裏。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經過10年的發展,四海鎮花卉産業取得了長足進展。2012年開始,在北京市農委的支援和指導下,北京農學院在四海鎮建立了“北京農學院延慶縣四海鎮農業科技綜合服務試驗站”。該試驗站主要任務就是針對四海主導産業發展中的基礎性瓶頸問題,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科研協作攻關和推廣服務,促進科技創新與産業發展深度結合。

  據站長侯芳梅副教授介紹,試驗站實行站長負責制和專家責任制,由北京農學院9名教授組成的專家團隊在特色花卉産業、林果産業、景觀及休閒産業規劃、農民培訓、林下經濟及食用菌栽培與産業化推廣方面對四海鎮給予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與指導。“我們建立了多層次服務體系,我們通過指導農業合作社、企業、種植大戶和培訓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及各村全科農技員,進一步輻射到全鎮各村農民、合作社社員。嘗試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的難題。”

  萬壽菊為四海花卉産業的第一主打産業,種植面積達3000畝。但是,由於連作以及溝域內特殊的氣候條件,四海萬壽菊近年來病害頻發,嚴重影響産量及景觀效果。成立農業綜合服務試驗站後,張克中教授和劉正坪教授帶領的萬壽菊研究小組,多次深入四海萬壽菊産業第一線,尋找萬壽菊病害發生的原因,研究防治對策。經過兩年多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示範,四海萬壽菊9月病害發生率由2013年的87.2%降至2014年的8.3%,張克中教授萬壽菊研究小組的支農活動為四海萬壽菊産業可持續發展重拾信心。

  試驗站定期召開工作會議,主要是為了集合眾位專家之力,“會診”四海産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此,鎮領導高興地説:“試驗站建站以來,我們遇到問題有地方‘問診’了,專家們的指導和規劃也讓我們心裏踏實了下來。”

  試驗站駐站專家中除了花卉專家,還有食用菌、果樹、景觀規劃方面專家,為四海發展林下經濟、特色林果、産業規劃等提供了全面的科技支援。

  試驗站建站以來,共培訓四海花農、果農等千余人次,培養了10多名青年教師,20多名研究生,不僅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惠及農民,還為教師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提供了平臺和實踐基地。“科學研究要落地,人才培養也要落地,作為北京唯一的市屬農業院校,我們的論文就應該寫在京郊大地上,我們的成果就應該體現在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收穫裏。”校黨委副書記高東説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