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時評:我們不能失去更多的"阿里巴巴"

  • 發佈時間:2014-09-23 08:41:00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週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中國本土電商巨頭阿里巴巴登陸美股,按照招股計劃估算,這宗IPO最高融資規模可達243億美元,創造美股最高融資額紀錄。

  阿里巴巴路演期間即獲追捧。今年上半年,通過阿里巴巴平臺完成的交易額佔到中國零售總額的8%,而且更重要的是,這樣一家巨無霸式的企業目前仍處於快速增長中,其交易量與收入均以年均50%左右速度上升,利潤上升則還要更快。

  阿里巴巴堪稱改寫了中國內地零售業態(其實還包括相關産業,譬如物流、IT、通信、支付、商業地産,等等,甚至還影響到居民生活、社交方式),也是深度契合中國經濟轉型趨向的“國寶級”企業。其登陸美股固然可看作中國經濟不斷融入且逐漸反哺全球經濟體系又一例證,但另一方面,只要稍稍回頭看看中國A股優質上市資源如此之少,中國內地投資者長期投資回報率如此之低,我們就不能不對阿里巴巴捨近求遠深以為憾。

  阿里巴巴的“外資企業”身份(境外註冊)以及二元制股權結構,是其與A股市場現行規則間最直接的牴牾處,而由此所牽扯出的,實則還是中國內地迄今仍在糾結的金融與經濟何者為先,以及穩定與發展如何實現辯證統一等更具普遍性與長遠性的大課題、大挑戰。

  相比于經濟,金融是第二性的,也就是説,一個運轉良好的金融體系,終究是要以服務、服從於實體經濟為目的的,但是反觀中國的情況卻是,基於種種政策考量,中國的金融體系與經濟單位被人為安排為國有/非國有二元分立,這其中,對於國有金融機構(壟斷把持正規金融體系)與國有企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已經退至50%以下)而言,金融供給的規模與價格都是“超經濟”的,而對於非國有金融機構與非國有企業而言,其在現有制度框架內總是處處處於被抑制的狀態。

  如今的阿里巴巴當然已無需受制于融資瓶頸,然而,大量代表産業發展方向的初創型企業卻因A股現行規則的不能靈活變通而掙紮在扭曲的金融生態中。譬如有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的中小企業數量已經佔到企業總數的99%,産值、利稅、吸納就業人數分別佔到全部企業的60%、40%以及70%以上,但是目前80%的中小企業主要依靠自有資金來開辦和擴張,90%以上的初始資本來源於其主要的所有者、合夥發起人和家庭。中小企業在創業前5年中得到的貸款,只佔銀行貸款總額的1%,而銀行貸款,又是中國所有資金供給渠道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

  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根深蒂固的所有制偏好,另有對市場“欲説還羞”的不信任以及對進展過快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的過度憂懼。但問題是,靜態的穩定終究是一種低水準的穩定,缺乏生機勃勃的實體經濟堅實支撐的金融體系終究又有多少穩定與安全可言?

  我們也許可以“失去”一個阿里巴巴,但我們無論如何,無法承受失去一批成長中的“阿里巴巴”之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