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個“柑橘村”的重生

  • 發佈時間:2014-09-18 08:31:2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瑜

  進入9月,廣西桂林市興安縣界首鎮興田村橙黃橘綠,煞是好看。“再有半個月,客商們就過來拉蜜橘了。”看到村裏上萬畝南豐蜜橘開始挂果,果實膨大,顏色變黃,興田村黨支部書記鄒福貴心裏比吃了蜜橘還甜。對於這位“連讀書錢都是父母賣柑橘賺來的”中年人,“柑橘村”重生的意義不一般。

  出現“紅皮果子”後,好好的柑橘園幾年就沒了

  興田村位於桂北柑橘帶的核心區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種植柑橘,當時栽種的主要品種是甜橙和溫州蜜柑,8500畝柑橘是全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80年代末,溫州蜜柑收購價每斤0.8-0.9元,一棵樹300多斤,能收入200多元。”回憶起“柑橘村”的昔日輝煌,鄒福貴依然歷歷在目,“全村涌現出30多個萬元戶,村裏凡是建得比較好的房子都是柑橘種植戶的。對於興田村來説,種柑橘富了兩代人。”

  然而進入90年代,這個遠近聞名的“柑橘村”卻遭遇了一場災難——先是部分橘樹上出現“紅皮果子”,很快一棵傳兩棵,兩棵傳一片,好好的橘園幾年就沒了,興田村柑橘面積迅速萎縮。

  “開始出現‘紅皮果子’的時候,大家並不知道是柑橘黃龍病,以為是施肥、打藥不當造成的,可以治好。”從1980年開始種植柑橘的興田村村民鄒玉榮告訴記者,1996-1998年最嚴重的時候,正值自家6畝柑橘園的盛果期,還有部分商品果,“只砍死掉的樹,沒有全部死掉的只把得病的枝條砍掉,但這樣還是阻擋不了黃龍病的蔓延,很快滿園都染病了。”

  據了解,黃龍病是柑橘生産的頭號殺手,目前防治黃龍病害沒有特效藥,只能砍樹。受黃龍病影響,興田村柑橘面積迅速萎縮。“當年8500多畝橘園,每畝60多棵,你説砍了多少樹?”鄒福貴説,由於斷了收入來源,全村30%的勞動力只好外出打工。

  “不只興田村這樣。”當時還在跑水果運輸的興田村村民胡廣平清楚地記得,2004-2005年,黃龍病依然很嚴重,興安縣不少橘園都撂荒了。

  “二次創業”,把柑橘黃龍病防控當成頭等大事

  柑橘樹都砍掉了,興田村村民李子、桃子、枇杷等品種種了一圈,發現都不適合。“沒規模,不耐儲,不好運輸。”鄒福貴就和幾個村民商議,“我們這個地方就適合種柑橘,難道就因為黃龍病種不成了嗎?”

  當了解到黃龍病不可治但可以預防的時候,興田村2005年前後開始了“二次創業”。“這次大家都把柑橘黃龍病防控放到了頭等重要的位置。”鄒福貴説,為了從源頭上阻斷黃龍病,村裏引進的都是無病毒苗,“沒有檢疫的不敢引種,萬一攜帶黃龍病菌,整個橘園又全都感染了。”

  也就是在這時候,興安縣委、縣政府提出“重振興安柑橘雄風”的口號,向柑橘種植戶免費提供無病毒苗木。“家家都是政府免費供苗,而且種植面積在200畝以上的還能獲得2萬元獎勵。”興田村村民鄒啟標説。

  種苗問題解決後,興田村抓住砍樹、治蟲兩個環節進行黃龍病綜合防控。據了解,防治黃龍病已被列入興田村村規民約,生病的柑橘樹全部砍掉,不留死角,沒有勞動力或者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戶由村委會統一組織安排。“如果有黃龍病,種了等於白種,現在大家都知道黃龍病的厲害了。”鄒玉榮説,縣農業局每年都來檢查,一旦發現零星的病株,先殺木虱再砍樹,然後清除樹樁防止長新枝。

  “種柑橘不防黃龍病等於白種,防病蟲必須以防治黃龍病為主,防治黃龍病必須以防治木虱為重點。”興安縣農業局副局長李紅松介紹説,把木虱防治好,這是防控黃龍病最重要的一條經驗,而木虱具有趨嫩性,所以要抓住春夏秋冬抽梢的關鍵時期進行防控。

  “從移苗到挂果,每個季節都要查殺木虱,每年都要組織技術培訓。”胡廣平2005年流轉了50畝橘園。他告訴記者,現在縣裏每個月都將病蟲預報發到興田村村委會,村委會負責把預警資訊寫到自然村的宣傳欄裏,什麼蟲、什麼病、什麼時候是高峰期、用什麼藥水防治都一目了然。

  2008年,興安縣在興田村建起了千畝柑橘黃龍病綜合防控示範基地。通過綜合防控,示範基地內黃龍病病株被控制在0.5%以內,柑橘産量比對照區增加12%。

  防治黃龍病,必須要管理和銷售“兩手抓”

  隨著重新栽種的柑橘樹逐漸挂果,鄒福貴也在反思當年為什麼沒有防住黃龍病,一方面是不認識這種病,另一方面也是放鬆了管理。

  “90年代柑橘價格開始走下坡路,價格不好,果農管理也沒有那麼上心。”鄒福貴説,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萬一行情不好,增産不增收,橘農管理的積極性就會受影響,而果園管理水準越粗放,柑橘就越容易感染黃龍病。所以防治黃龍病,必須要管理和銷售兩手抓。

  為此,興田村在2009年成立了柑橘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統一果園管理,實行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就拿黃龍病來説,一棵樹上5個枝,今年感染2個,明年就全感染了,所以統防統治很關鍵。”胡廣平告訴記者,為了提高果園管理水準,合作社成立了專業化防治隊伍,購買了電動噴霧器、無人駕駛植保機等先進設備。

  “以前用小噴霧器,1人1天也就是10多畝,現在用電動噴霧器,效率至少提高15倍。”鄒福貴説,農藥、化肥直接與廠家或者地區代理商那裏批發,成本也大大降低,“就拿防柑橘木虱的藥來説,批發價比零售價至少便宜10%以上。”

  合作社還統一註冊商標,統一銷售渠道。據了解,合作社已有200多畝冰糖橙通過了出口水果種植基地註冊登記。去年,這200畝冰糖橙已經挂果,畝均産量3000多斤,合作社收購價每斤4元,全部銷售到越南等東盟國家。

  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興田村柑橘種植面積增至1.6萬畝,不僅比黃龍病發病前翻了近一番,而且品種全部更新成了南豐蜜橘和冰糖橙。2012年,興田村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廣西柑橘村”。更讓鄒福貴高興的是,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種蜜橘了。目前,興田村每人平均種植柑橘38畝,其中面積最大的一戶種了100多畝冰糖橙,年收入達到50萬元。

  知識卡

  黃龍病危害影響柑橘生産的頭號殺手,該病由一種限于韌皮部內寄生的革蘭氏陰性細菌引起,可造成染病植株樹勢衰退、産量驟減、品質下降,最終病樹枯死。

  主要症狀病枝新梢葉片黃化呈黃梢狀;病葉較健康葉厚,有革質感,表現為均勻、斑駁和缺素三種類型黃化類型;病果小、畸形,著色不均勻,溫州蜜柑等品種表現出“紅鼻果”的典型症狀。

  疫情分佈分佈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40多個國家,遍及世界各柑橘主産國。該病在我國最早于1919年在廣東潮汕地區發現,其後陸續擴散至廣西、福建、湖南等柑橘主産區。

  傳播途徑帶病苗木調運是柑橘黃龍病遠距離傳播的唯一途徑,柑橘木虱是柑橘黃龍病田間傳播的主要方式。

  防控措施柑橘黃龍病至今還沒有有效的、針對性的藥劑,強化檢疫監管、推廣健康種苗、大面積防控木虱、剷除染病植株等措施環環相扣,全面落實才能有效防範柑橘黃龍病爆發危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