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地“託管”求解種糧困局

  • 發佈時間:2014-09-17 03:35:10  來源:石家莊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來自深澤縣趙八鎮土地託管的調查

  □本報記者 吳 溫

  眼下玉米就要收穫,不少農民開始準備玉米收割、脫粒等事宜。不過,深澤縣北劉莊58歲的退休教師趙振海,卻始終不慌不忙。用他的話説,“我把地託管給了合作社,從種到收,所有的活兒,他們全包了。”

  趙振海口中的“合作社”,是該縣趙八鎮供銷社領辦的旺達種植專業合作社。它以提供全程化社會服務為特色,不僅解決了對種地有些力不從心農民的後顧之憂,同時不用流轉土地,依然達到了規模經營的效果,有效化解了小生産方式與發展現代農業之間的矛盾。

  “托”不“托”大不同

  在趙八鎮,有數千農戶正體驗著土地託管帶來的好處,涉及全縣3個鄉鎮15800畝土地。由此衍生的“土地託管模式”也正在逐步推廣到全縣範圍,不僅給眾多願意種田的農民增加了收益,更為我市農村經營體制改革和全市供銷社綜合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範本。

  趙振海家有4畝地,因為兩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再加上自己一直拙于種植,以致于農田雖免於撂荒,卻連年歉收。“把土地託管給合作社搞成片經營,只要掏800元的管理費,便能享受耕、種、收等‘一條龍服務’,而且産量比自己幹要高。”講起土地託管的好處,趙振海樂滋滋地表示,今年他家的玉米長勢很好,預計畝産或將超1200斤。

  “我縣是農業大縣,也是勞務工輸出大縣。”深澤縣供銷社主任張義華告訴記者,近幾年,農村普遍發生了變化: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或向城鎮集中,大部分老年人、婦女和兒童留守家中,勞動力緊張,而很多農民也不願意把土地流轉,致使土地荒廢或者得不到良好的管理。“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亟待解決。

  與此同時,隨著一部分涉農企業和包地大戶不斷擴大原料基地,需要社會提供專業化、集約化的生産服務。農田“入托”合作社的模式,無疑有效促進了這一問題的解決,讓農民嘗到了甜頭。

  “土地託管實質上解決了兩類人的後顧之憂:一種是離鄉不願離土的外出打工者;另一種就是在鄉卻無力種田的留守農民。”旺達合作社負責人王佔永告訴記者,開始農民是半信半疑,只是覺得讓你託管總比撂荒強,多少還能有點收成,可經過幾年的實踐,越來越多參與土地託管的農民發現:土地“托”與“不托”,效果大不一樣。僅以小麥、玉米為例,畝産至少可以提升一百多斤,農民糧食增産畝均增收200多元。

  託管之後“互得利”

  “每畝800元種地成本讓農戶自己去耕作,肯定是不夠的,但交給了合作社就能發揮大作用”。王佔永解釋説,糧食增産主要在於良好的管理,就像他們合作社不僅建有自己的農機手隊伍、配肥站,配備無人植保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化機械,還長期聘請縣農業部門的專家作技術顧問,真正實現了科學興農。尤其是實現成片作業之後,每畝可減少20%的生産成本,每畝利潤達到40元左右。

  記者注意到,除了購買良種之外,土地託管在農業生産的各個環節,給農民都帶來了實惠:由於批量購買化肥、農藥等生産資料,享受農資公司優惠價;由於連片耕種收管,專業隊服務價格低於市場價10%以上;由於精量播種,種子每畝少用3公斤以上;由於配方施肥,畝均減少化肥用量5公斤以上;由於統一除草、防蟲、防病,規範使用農藥,減少了農藥的浪費和閒置……

  與此同時,土地託管也帶來了土地規模效益的提高。該合作社的一位農機手告訴記者,以前農忙時,拖拉機、收割機東跑西顛,把油都耗在路上。土地託管後連片耕種收,農機耕種效率比以前提高四五成,農機收割效率提高三四成,僅油料成本就降低了三成左右,1年純收入增加數千元。

  “對農民而言,土地‘入托’後,就相當於雇了個保姆,支付一定的金額,增加了産量,實現了增收。對於合作社而言,其收入則主要靠收取託管費用、賺取農資差價來實現。” 王佔永説,這種模式無論對農民還是合作社,可以説是雙贏,各得好處。

  “託管”也需政府“托”一把

  土地託管的好處自不待言,但作為經營主體,王佔永還有不少擔憂。

  在趙八鎮供銷社院內,停放著三台嶄新的玉米聯合收割機。“機子很先進,價格也不便宜,一台就將近12萬元呢。”看著這幾個大傢夥,王佔永可謂又愛又心疼。此外,在耿莊新建了一台烘乾塔,花了60多萬元;購置了三架無人植保機,投資了近30萬元……細數著一年多來合作社新添置的設備,資金不足又一次成了他最撓頭的問題。

  其實,不僅是深澤,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在欒城、鹿泉等多個縣(市),由於客觀條件制約,這種以“託管”為主要經營模式的合作社普遍存在資金不足、人才缺乏和設施簡陋等問題。

  首先,農民將農田託管給了合作社,同時也把農業經營風險“托”給了合作社,一旦遇到特大自然災害、病蟲害,造成農作物減産,合作社的收益就會受到影響,繼而影響這種模式的持續發展。雖然一些合作社也會加入農業保險,但較低的賠付額相對損失而言,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其次,由於農民和合作社簽訂託管合同時只預付部分託管費,合作社在經營過程中需要一定的資金週轉,這就造成了合作社資金不足的問題。與此同時,很多合作社在銀行貸款時又會遭遇困難,發展受到很大限制。

  此外,農民將農田託管給合作社,希望得到專業服務,因此,擁有一定的專業人才是其發展的必要條件。但目前許多合作社受困於人才匱乏、“職業農民”不足而導致發展動力不足。

  “希望政府在農業補貼資金、貸款、人員培訓和稅收等方面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援。” 王佔永説,土地託管模式還處於起步階段,也受到了農民的歡迎,但發展中存在的這麼多問題,希望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來真真正正地“托”一把。

  據市供銷社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他們將結合全市供銷社系統綜合改革,大力推廣深澤縣趙八鎮供銷社土地託管的社會化服務新模式,通過流轉土地和大田農業託管,逐步推進農業規模化服務和産前、産中、産後系列化服務,力爭到2016年,以供銷合作社體系為依託,構建起政府主導,上下貫通,運作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