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市的農業大作為
- 發佈時間:2014-09-17 02:31:04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蔣文龍 劉婉婷 朱海洋
浙江省慈溪市,以工業經濟聞名于全國,多次入圍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前三甲,是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平均不到4戶中就有1戶是經商辦企業的;但許多人並不知道,慈溪還是個農業強市,區區68萬畝耕地面積之上,2013年創造了71億元的農業總産值,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高達22702元。
近期,在浙江省首次對82個縣市區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水準綜合評價中,慈溪傲立榜首。在剛剛公佈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水準檢測評價報告中,慈溪市農業現代化水準排名靠前,成為首批率先進入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階段的示範區之一。慈溪的實踐,生動地詮釋了:工業經濟強市,農業也能大有作為!
“有了成片生産和規模經營,生産主體才有用武之地”
對農業而言,沒有一定的規模,就談不上一定的效益,更談不上現代農業。慈溪土地十分分散,且每人平均耕地佔有量不及半畝,千家萬戶的小生産,自然效益難出,機械化難以落地。只有解決了規模這一瓶頸,現代農業才能脫穎而出。
民營經濟在慈溪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民洗腳上田,誰來種地、土地如何流轉的難題隨之而來。1999年之後,“鼓勵土地經營權流轉,推進土地規模經營”擺上了慈溪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議題,慈溪開始出臺扶持政策,鼓勵土地流轉,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
仲介組織的設立,讓原先土地流轉中,存在的主體脫節、資訊不對稱、交易成本高等難題迎刃而解,還為土地的成片規模流轉創造條件。
不再捆綁于土地的農民,有了這一站式服務的交易平臺,自然願意交出手中的經營權,效果立竿見影,不久後的2002年,慈溪土地流轉當即柳暗花明,當年新增6萬畝,比上年竟翻了六番,此後幾年更是平穩增長。
“土地流轉能在慈溪順利推進的另一原因,是其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分管該項工作的慈溪市農業局副局長段明權介紹説,慈溪地勢低窪,原是棉花産區,後因效益不高,轉型以發展出口創匯蔬菜為主。
段明權認為,千家萬戶的小生産,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大市場,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慈溪的外向型農業,必須建立穩定可靠的生産基地,只有有了成片生産和規模經營,生産主體才能有用武之地,原材料供應和産品品質才能得以保證。
這土地流轉中的規模瓶頸到底如何破解?根據産業規劃,慈溪決定採用項目帶動的方式,開發一片,流轉一片,逐步引導土地向精英農民、家庭農場、合作社集中。這中間,政府則做好農田基礎設施的改善工作,為土地流轉打下基礎。
據介紹,近年來慈溪每年要投入約700萬元,各鄉鎮再出臺配套扶持政策,重點鼓勵農戶委託流轉和延長土地流轉期限,有效破解無序流轉和流轉期限過短問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慈溪全市土地流轉面積已達34.84萬畝,佔家庭承包面積的64.5%,通過項目開發促進的超過一半以上,200畝經營規模以上總面積逾20萬畝。
針對多數農戶要求自行種植的地區,慈溪則創造性地開展“四統一”型的規模經營,即以統一佈局、供種、管理和銷售的方式,進行標準化生産,在不流轉土地的情況下,可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如此一來,既減少了勞動成本,又保證了農産品品質安全。去年,全市“四統一”型經營面積達到3.5萬多畝。
慈溪的另一個“寶庫”就是豐富的海涂資源,在利用好現有土地的同時,慈溪向海要地。記者看到,在東北沿海區域,新圍墾的10萬餘畝土地一望無垠,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區主平臺,這裡可利用農業用地達7.3萬畝,全部規劃為糧食生産功能後備區。
據了解,該開發區計劃總投資60余億元,目前已引進11家國內外實力型企業,通過幾年努力,這裡將建成集現代優質農産品種植基地、優質畜牧養殖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研發和培訓基地、農業觀光基地、種子種苗基地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生態園。
“全産業鏈合作將龍頭企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現代農業發展中,與規模經營相輔相成的是主體的培育。産業結構調整後,慈溪以發展出口創匯蔬菜為主,那麼到底誰來種地?這中間,農業龍頭企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以“産銷聯盟”的方式,企業帶動著主體發展。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慈溪的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多從事蔬菜加工,産品以出口為主。數據顯示,330家的農業加工企業,直接帶動市內外農戶30萬戶,聯接基地37萬畝,農産品加工轉化率高達67%,年産值上億元的龍頭企業就有12家。
“這就是慈溪所特有的全産業鏈合作,將農業龍頭企業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慈溪市農業局局長周國愛介紹説,目前慈溪較為普遍的為“1+3”産銷聯盟,即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以及“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將生産、加工、銷售相結合。“簡而言之,農民只管種地,銷售不用愁。”
海通公司就是這中間的佼佼者。這家前身為小小冷凍廠的公司,經過20年的發展,最終一躍成為浙江省內最大的蔬菜出口企業。如今公司下屬14個加盟農場,産品主要出口日本、美國等地。
加盟農場與企業為何種關係?海通公司副總經理毛培成介紹,加盟農場必須統一按照要求種植生産,由企業免費提供技術服務,等到成熟時,再以合同價格收購、銷售加盟農場的全部農産品。如此一來,既保證了企業原材料的品質安全,又能讓農戶吃下定心丸,結果就是能帶動土地的大規模流轉。
“這就是通過利益分配機制市場化,抱團發展帶來的直接好處!”寶綠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忠寶深有感悟地説,24歲就成為農産品經紀人的他,在收售蔬菜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散戶不抱團難以闖市場”的客觀局限,也看到了規模經營帶來的直接效益。
2003年,沈忠寶吸納社員156個,創辦了合作社,經營土地4650畝,年銷售蔬菜達到2.1萬噸。除此之外,習慣自己耕作的附近農戶,只要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標準種植,在農産品抽檢合格後,也都可交予合作社回收統一銷售。
憑藉良好口碑和品牌打造,從沈忠寶合作社出去的農産品都能賣個好價錢,而且銷路一點不愁。談及這一模式,沈忠寶説:“合作社加農戶,關鍵就是可以脫離種植環節,全身心地發展市場行銷和品牌打造,農民能幹的事絕不爭利,農民幹不了的事,合作社帶著農民幹。”
正是在市場化基因的催生以及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作為今年初才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的家庭農場,在慈溪卻蔚然成風。早在2001年,該市就註冊成立了首家家庭農場,直到現在,這一數據已飆升至1116家,成為各地發展家庭農場的範本地區。
周國愛介紹,為致力於市場化運作,做深現代農業産業經營,目前慈溪正探索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和聯合經濟合作社,積極推進農村土地合作、農業産銷合作、資金保險互助合作、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為框架的農村合作經濟體制創新改革。
“兩隻手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如今在慈溪當地有一條“中橫線”,因橫穿慈溪中部而得名,沿著該線驅車前行,兩側所見之處儘是蔬菜基地,縱橫有致,巍然壯闊。
在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王嬌俐看來,土地的規模流轉促成了集聚集約生産,將政策、服務、資金、人才、管理等資源集聚於此,以多元化服務優化發展環境,財政實現“四兩撥千斤”,這是政府有形的手;同時,投資較大的、科技含量較高的、市場情況複雜的交由龍頭企業去做,再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將農民聯結起來,這是市場無形的手。王嬌俐形象地説:“兩隻手互相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那麼,政府有形的手,到底如何體現?
慈溪對政策性支農資金投入,每年保持在6億元以上,單政策性農業保險一項,險種就已達16個,並在浙江省內率先推行南美白對蝦疫病政策性互助保險工作,建立農戶小額貸款信用擔保體系,在保責任餘額達到1.43億余元。
基層農業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是一大亮點。在慈溪19個鄉鎮街道中,擁有農業的17個已全部完成建設。除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産品品質監管這三項基本職能外,根據各地實際和農民需求,中心還能提供農産品銷售、土地流轉、農村金融、農田水利、氣象等農業公共服務。農民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一條龍、一站式服務。
農業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彌補家庭經營規模小、功能弱的缺陷,是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的必經之路,對慈溪而言,更是如此。作為全市糧食生産功能區內15家專業合作組織之一,龍山鎮迎豐農機服務合作社就能提供水稻種植全程化服務,按照標價計算,若農戶採用全套服務,可節約一半左右的成本。
外向型的現代精品農業,已倒逼農産品的品質安全成為慈溪現代精品農業的生命線。為此,慈溪在生産、加工、銷售三個環節中,建立市、鎮、企業、基地全覆蓋的農産品品質檢驗檢測網路,在浙江省內首創檢測資源戰略聯盟體系,即將市農業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5家企業實驗室聯盟,實行檢測資源共用,政府只需購買服務,以提高農産品定量檢測覆蓋面。
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王嬌俐介紹,今後慈溪將大力推動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建設,通過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産功能區建設,不斷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在提升現代農業層次中實現農民增收;並將探索農村合作經濟體制創新改革,組建農村合作經濟聯合會,破解“三農”發展中一家一戶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瓶頸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