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2014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發佈 北京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變動

  • 發佈時間:2014-09-16 18: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9月16日訊 (記者 陳鬱) 中共北京市委社會工作委員會、北京工業大學人文社科學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今天聯合發佈的《2014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指出,伴隨著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推動的現代化進程,北京的社會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動。在工業化的影響下,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越來越趨向於以職業為核心,具體表現為産業結構、職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多重綜合形態。

  産業結構方面的人員變動較為明顯:20世紀90年代以前,從事第二産業的人員佔到全部從業人員的40%以上,三次産業的從業人員比重形成“二三一”結構。至2012年,北京從事第三産業的人員規模超過3/4,三次産業從業人員比重的“三二一”形態表現明顯。整體看來,北京三次産業從業人員的變動路徑與先發現代化城市較為一致,尤其是第三産業的興起體現了北京産業結構的現代化進程,這對推進北京城市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職業結構的“中層化”推進:直到2000年,工人依然是北京職業結構中佔人數最多的群體,其比例接近1/3,2000年以後持續減少,而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和商業服務業人員比例持續增加,使職業階層呈現“雇傭白領化”和“上層藍領化”的變動路徑,他們是職業結構的中間層,也是構成北京社會階層結構的主體,北京的職業結構的“中層化”發展已逐漸使社會結構呈現“中間大兩頭小”的形態。

  勞動力市場的開放化推進:進入2000年以後,知識和技術成為影響人們職業獲得的重要因素。具有高學歷、專業技術職稱以及高技術等級的從業人員數量均在增加,同時企業類型的多樣化表現出産業結構現代化進程中的市場化效應,人們的就業選擇範圍更廣,自主選擇職業的能動性得以提升。

  然而,雖然從三個維度的分析表明,北京的社會結構正在走向一種“橄欖型”社會的趨勢,但卻需要指出,支撐這個“橄欖”的重要基礎,即大量外來流動人口構成的新職業群體。如何使外來流動人口群體的變動涉及較小的社會代價?是控制其規模並使其“離京而遷”,還是在制度上推動勞動力市場發展使其逐步融入?這將是北京今後需要考慮的重要課題,也將影響到北京的穩定、有序、和諧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