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山南北好耕田——新疆現代農牧業發展紀實

  • 發佈時間:2014-09-15 10:01: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藍天白雲下,棉花盛放,牛羊成群,金黃的玉米和鮮紅的番茄,在收割機的轟鳴聲中落袋歸倉——新疆農牧業,一派好風光。

  農牧業是新疆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基礎産業,地位極重。2010年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在農業系統務實援疆,新疆自治區、生産建設兵團自強拼搏下,新疆現代農牧業提速發展,農牧民收入大幅增加。2013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2003億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7296元,增長15.6%,連續兩年增加千元以上。

  近日,記者赴新疆切實感受現代農牧業發展的蓬勃生機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真金白銀”合力援疆與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相結合,新疆在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上穩步邁進

  9月16日,農業部第八批13位援疆幹部即將奔赴新疆,在茫茫戈壁中經受惡劣氣候條件與親人離別的雙重考驗,開展為期3年的對口支援工作。自1997年至今,農業部已先後選派7批次共29人赴疆支援,為新疆農業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的活力。

  新時期農業援疆工作,重點在提升主要農産品生産能力,核心是增加農牧民收入和改善生産生活條件。2010年9月,農業部在烏魯木齊組織召開了全國農業援疆工作座談會,印發《支援新疆農牧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引導和動員各方力量,圍繞新疆自治區確定的“保糧、調棉、興果、促畜”思路,實打實地在政策、資金、技術推廣等方面加大對新疆農業發展的支援。

  近年來,農業部著力推動出臺一系列農業援疆政策,投入“真金白銀”,促進新疆現代農牧業發展。小麥良種補貼從10元/畝提高到15元/畝;農村戶用沼氣中央補助標準每戶提高500元;組織培訓各類農牧民30多萬人次,利用多種形式推廣農田節水、土壤有機質提升、農産品加工等實用技術,有效提升了新疆農牧業科技服務能力。

  新疆是“綠洲經濟、灌溉農業”,水利興則新疆興。自治區立足現代農牧業大發展,大力實施農業高效節水建設工程,確定“每年完成農業高效節水面積300萬畝以上,至2020年全區農業高效節水面積累計達到4300萬畝以上”目標。自治區不等不靠,不斷加大財政支援力度,每畝補助標準由100元逐步提高到300元,4年來,區本級財政共投入16.3億元資金,引導帶動各類農業合作組織、企業和農牧民積極投入,逐步形成了以財政資金補貼為主、多渠道投入共同支援的財政支援體系,實現了農業高效節水建設規模擴張和對大宗高效作物的全覆蓋。

  節水灌溉給新疆農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糧食、瓜果、畜牧和棉花四大農業主導産業加速發展。2013年糧食總産達到1377萬噸,連續6年增産豐收,實現了糧食“全區平衡、略有結余”的戰略目標。棉花産量達351.7萬噸,國家優質棉基地地位得到有效鞏固。設施農業生産結構與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種植效益逐年提高。生産各類反季節設施農産品308萬噸,産值96億元,實現了産值、效益三連增。

  在各方合力支援下,勤勞的新疆人在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農牧業發展道路上穩步邁進。

  農業“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現代種業、畜牧業、農産品加工業等産業蓬勃發展,讓新疆農業在全國農業中的光環更加耀眼

  秋天是新疆最美的收穫季節,處處瓜果飄香。

  昌吉州榆樹溝鎮前進村的農田裏,透著一股玉米稈兒的香甜——奔馬農機合作社的玉米收割機,正在1萬畝玉米制種基地裏作業。

  播種,由GPS衛星精準導航,定位儀操控播種機無人駕駛,誤差不超過2公分;去雄,對不同高度玉米,去雄機去凈率可達96%以上;收穫,大馬力收割機一邊收割一邊讓秸稈就地還田。

  “接下來,我們要引進一套自動扒皮分揀系統,在果穗烘乾機裏通過大功率鼓風機降低種粒水分,這樣就實現了種子的全程不落地。”昌農種業董事長張福和説。

  現代農業,種業先行。由於光熱資源得天獨厚,昌吉州是全國僅有的兩個地州級國家雜交玉米制種基地,2014年,全州制種面積達到100萬畝,其中制種玉米51.2萬畝,全國玉米制種量的10%來自這裡。

  昌吉州農業局調研員何成勇對記者説,借力機械化,昌吉玉米制種實現了産量、品質和畝均效益的“三提高”,以及成本、勞動強度的“雙下降”。

  以機械化制種為代表,新疆農業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逐年提高,已成為促進農業豐收、轉變發展方式的助推器。目前,全區農機動力總和達1700萬千瓦,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準達82%,農林牧漁綜合機械化水準62%,棉花機採面積超過130萬畝。

  清冽的天山融水滋養了廣袤的草原和大片的綠洲,新疆以7.2億畝可利用草原面積位列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優越而獨特的資源稟賦下,畜牧業上聯種植業,下延加工業,成為新疆農業的中軸。

  距離烏魯木齊市區30公里的五家渠市,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師部所在地。近幾年來,西部牧業、正大集團等一批現代牧業公司紛紛在此落地生根。

  在西部牧業公司的現代化泌乳牛舍內,記者看到,全混合日糧飼喂車正將粗料、精料、礦物質、維生素等配比合理的飼料投送給每一頭奶牛。牛舍一旁的擠奶廳內,一套轉盤式擠奶設備可同時滿足80頭奶牛擠奶需要。公司副廠長亞清喜説:“短短兩年時間,通過自繁自育荷斯坦奶牛,飼養規模已達4100頭,預計今年可以實現産值2600萬元。”

  與西部牧業相距不遠,坐落著共青團正大現代化養雞場。記者看到,現代化家禽養殖設備可自動喂料、給水、雞糞處理,還可以自動調節舍內燈光、溫濕度。通過良種、良料、良舍、良法“四良配套”,效率大大提高,是傳統養殖模式的16倍,1人可以養16萬羽雞。

  西部牧業和正大養雞場是新疆農牧業從粗放、低效的單一化生産向規模、高效的産業化經營轉變的一個縮影。2013年全區牲畜存欄4503萬頭(只),全區畜牧業總産值首次突破600億元大關,達到604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為23.8%。

  牛羊成群,果香四溢,新疆優質的農産品加工資源稟賦,吸引著外來企業在此紮根。

  福建客商黃春華2010年在昌吉州投資興辦的自治區農業龍頭企業——新疆永華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如今吸納260多名當地農牧民就業,每天可向市場提供20多噸杏鮑菇,年産值1億多元,帶動周邊農戶戶均年增收近萬元。

  “新疆有豐富的農作物下腳料可以作為生産杏鮑菇的基料,比如玉米芯和楊樹枝。剛投産時基料50多元1噸,而現在已漲到400多元1噸,成為當地農牧民很重要的一塊收入。”公司負責人楊國雄介紹説。

  為吸引外地企業落戶新疆,輻射帶動自治區現代農牧業發展,自治區在稅收、土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出臺系列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優質的創業和經營環境。

  目前,自治區區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390家,其中國家級33家。全區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超過1萬個,農戶從事産業化經營收入達18.5億元。農産品加工業實現總産值1392.9億元,休閒觀光農業實現營業收入21.2億元。

  不僅能把鳳凰“引進來”,自信的新疆農牧業“走出去”的步伐同樣堅定。從過去政府主導到如今“政府搭臺、企業唱戲”,自治區政府支援市場主體在北京、合肥等一二線城市加快建設新疆特色農産品展銷中心,實現了由過去零敲碎打式的展銷到綜合性、系統性行銷新疆特色農産品的轉變。2013年,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舉辦一系列新疆農副産品展銷洽談會,貿易成交額438億元。邀請北京、上海、浙江等16省市採購商和區內70多家企業在庫爾勒市開展産銷對接,現場簽訂購銷協議總金額9.8億元。

  機械化和節水灌溉等農業科技應用遍地開花,現代農牧業發展讓農牧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極大改善了他們的生産生活

  “現在種棉輕鬆得很,從種到收,全程機械化,專業一條龍服務。”還有個把星期,棉花就將開始採摘,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六師105團職工王遞增,對即將到來的收穫季充滿期待。

  而過去,每到8月中旬,他就會提前到勞務市場預訂一批拾花工,有時甚至還雇不到人。“每個人每天最多采拾100公斤,從8月下旬一直要採到11月中旬才結束。”王遞增説,“每天要管飯、安排住宿,工作量非常大。”

  “兵團以佔全國12%的植棉面積,生産出了全國20%的棉花,機採率穩步提升,去年超過60%。”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農業局副局長宋慶文説,“第六師78萬畝棉田中,約70萬畝實現機械采收,機採率近90%。這在過去不敢想,那個時候一到採棉高峰,醫院停工、學校停課、機關放假,男女老少加入採棉大軍,在兵團幾乎每個人都有拾棉花的經歷。”

  在新疆銀豐現代農業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排排高大的採棉機正在保養檢查,為一週後的棉花開採做準備。

  “大型採棉機1天就可以採180畝,從9月25日到10月25日,一個月全部採完。”銀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亮説,“我們149台採棉機整裝待發,完全可以滿足第六師作業需要。”

  機械採棉,效率高、成本低,很划算,農場職工普遍歡迎。王遞增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人工採棉的價格是2.5元/公斤,按380公斤畝均産量計算,採棉成本需要950元/畝;而機器採棉,每公斤只需1元錢,雖然産量略有縮減,畝均為350公斤,但是畝均效益大幅增加,平均每畝凈增收380元。

  對生態脆弱的新疆而言,節水農業對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兵團農業多處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位於水源最末端,發展節水農業尤顯迫切。

  在第六師105團的農田高標準節水示範區,集農田氣象資訊、土壤墑情、作物灌溉等功能于同一平臺的自動化灌溉系統成為節水幹將。

  “用這套系統,每畝地年均可節水超過30%。農民滴灌1立方米水,只需要0.286元錢,比澆灌費用低得多。”該團農技員鄧紅軍告訴記者,“滴灌技術與測土配方施肥相結合,將作物所需的水肥一體營養餐準確送達植株根部,不僅作物長得好,而且省錢、省時、省工。”

  隨著農業科技創新與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力度的加大,各項農業實用技術遍地開花,成為農牧民生産的“座上賓”。

  2013年,全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070萬畝,施用配方肥面積1800萬畝,累計推廣高效節水(滴灌)面積2289萬畝。創建農業科技示範基地300多個,培育農業科技示範戶兩萬多戶,輻射帶動50萬戶,全區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入戶率達95%。其中,兵團節水灌溉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70.8%,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達到92%,農場職工家庭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43萬元。

  現代農牧業的發展讓農牧民得到了實惠、嘗到了甜頭,改善了他們的生産生活。

  在昌吉州阿什裏鎮努爾加村,哈薩克族牧民哈知別克在新峰牧業合作社謀了一份差事。

  “我們一家4口人都在合作社上班,家裏的5頭奶牛託管給合作社。每人月工資3000元,每頭牛每月還有300元的奶款,一個月收入1萬多元。”哈知別克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對記者説。

  “合作社跟牧民簽訂協議,託管飼養牧民的奶牛,每月根據奶産量給牧民發放奶款。”合作社副理事長張文奎介紹説,託管期內奶牛出現任何問題,不影響奶款繼續支付,協議期結束後,合作社將奶牛退還給牧民或者等價賠償牧民。

  在牧區,重點民生工程取得顯著成效。自2012年啟動實施新增肉羊行動示範工程以來,新增500萬隻肉羊綜合生産能力。通過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和退牧還草、舍飼圈養等項目,全區植被明顯恢復。隨著“分散定居”、“村落式定居”和“異地搬遷定居”等工程的推進,牧民定居率達到77.4%,農牧民生産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天山南北,大美新疆。新疆現代農牧業憑著一股後發趕超的韌勁,砥礪前行,驚喜不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